喻定鈞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微輔導”主要是在“互聯網+”時代,為應對“微時代”全新的生存方式、全新的生活世界和全新的精神生態而產生的,教育者以微博、微信、網站、APP等網絡媒介為工具,注重個體和微觀,注重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運用網絡媒介的便捷性、平等性、靈活性、交互性等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1],錄制在10分鐘以內,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2],對學生開展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輔導。
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中指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3]“微輔導”注重個體和微觀,能夠有效地承擔起這一責任[1]。
其次,“微輔導”利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形式,增強課堂外教育教學活動的吸引力,提高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增強物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很多物理情景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曾看到過的,比如:火箭發射、飛船在軌運行、衛星變軌、天體運動、微觀粒子運動等,我們就可以通過動畫、視頻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對物理模型的建立。根據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論可知,用“聲音、圖片、視頻”的方式學習,比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這種最常見的教學方式效率要高。“微輔導”正是利用有吸引力的圖片、動畫、視頻等來增強課外物理教學活動的吸引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三,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對知識內容的要求大大提高,知識點多、難、不易理解,在思維方法上,要求學生從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對物理現象、條件等做全面、細致、嚴謹的分析與處理,更多要求定量的計算。高中教學任務重,學生課后練習也較多,同一班級不同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也不盡相同,由于課時等問題,老師不可能在課堂上把每個有錯的作業題都講一遍。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提高物理教學效果,是老師經常思考的問題。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利用手機、錄屏軟件等錄制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課后習題等“微視頻”,學生課后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按需索取,可以做到哪里不會點哪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第四,手機和網絡的普及為“微輔導”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技術保障。現在中學生基本實現了每人一部智能手機,中學校園也配備了大量的電腦,大多數家庭也都有電腦,很多公共場所也有免費的網絡。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學資源的載體以及表現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教學資源的載體形式從傳統的紙張走向無紙化的硬盤以及網絡云磁盤等存儲方式。教學資源的表現形式也從圖片和文字轉向音頻、視頻以及Flash動畫等相結合的形式,可見由于電腦、手機、APP以及網絡的普及大大豐富了原有的教學資源的表現形式。這為“微輔導”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和技術保障。
第一,講解新課中的知識點。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一般要先將前一天的作業評講了再講新課,則新課的教學時間就不足,新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學生課后做作業時又會出現很多問題,在下一節課又要花大量的時間講作業,而對新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得不到有效的解決。這樣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如果我們制作一些新課中新知識的微輔導視頻,學生可提前觀看學習,第二天老師就能夠用足夠的時間來講解重點和難點,這樣的教學就更有針對性。
第二,講解作業中的問題。如果作業中問題比較多,如若在課堂上每個錯題都講,一是沒有這么多的時間,二是部分學生只聽取自己錯誤的題,講其他題的時間對他來說則是浪費。如果我們錄制一些微輔導視頻,把沒時間(或沒必要)在全班講的題,錄制成一個個微視頻放到校園慕課網站、微信、QQ群等交流平臺,學生根據自己做題的情況,選擇聽取相應的微視頻。學生課后也能通過觀看視頻有效解決自己存在的問題。
“微輔導”能讓學生做到哪里不會點哪里,這樣就節約了學生的時間,也提高了效率。
通過“微輔導”能增強課堂外物理教學活動的吸引力,提高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能實現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掌握基礎知識,課堂上老師充分講解講透重難點;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作業情況,實現按需學習,可以做到哪里不會學哪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增強物理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盧少華,熊元林.關于“微輔導”模式構建的思考[J].網絡思政,2015(2).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3]王艷軍.網絡教學資源庫的構建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