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沫邯
(遼寧省錦州市錦州中學)
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是一種將線下的課堂學習與線上的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型學習模式。學生通過在線教學資源來學習知識點,通過線下課堂強化對線上知識內容的理解,兩者相得益彰,優勢互補。筆者高一寒假患病在家,為了避免學業受影響,開始了線上的網絡學習,通過一個假期的線上學習與開學后學校課堂的強化學習,筆者受益匪淺。
與初中相比,高中理科課程教材通常以某些基礎理論為綱,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聯結起來,共同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教材知識結構明顯升級。此外,高中理科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綜合性明顯增強,進一步加深了理科課程學習的難度。高中課程的特點僅僅要求學生依靠課堂教師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要充分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線上網絡課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聲音、圖形、影像、教學課件、學習軟件、網絡課程等形成了龐大的網絡資源庫。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任意選取與課程相關的視頻或網絡課程,多方面、多角度強化對新知識點的學習與舊知識點的鞏固。同時,由于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避免由于個別知識點的疑惑引起后續課程的學習。
線上學習拓寬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線上的網絡學習無法取代線下課堂的學習,與線下課堂相比,由于缺少教師的約束與同學的陪伴,學習者極易產生倦怠情緒。此外,線上學習缺少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缺少教師的及時肯定與實時答疑。傳統課堂中,教師會根據學生聽課的狀態把握授課的進度,學生的一個眼神,師生間的簡單互動都會對教學產生重要作用。盡管當前網絡學習資源豐富,但對于不同的學習者的需求而言,提供的學習內容還是有限的,這就需要線下課堂做以重要的補充。
高中理科知識難度大,抽象而復雜。很多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結合緊密,但由于實驗設備與實驗條件的限制,課堂上無法再現實驗的真實場景。線上的學習既可以彌補實驗條件不足的問題,也為預習新知識提供便利的平臺。以高中物理課程中電磁感應知識點的學習為例,電磁感應是高中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點多而教師的授課時數少,通過課堂的學習無法實現對知識點的全面把握。我本人的學習體會是在線上搜索相關的視頻課件,通過視頻還原實驗操作的場景,這些實驗操作給了我身臨其境的感覺。如觀察“條形磁鐵插入線圈或拔出線圈時,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轉,而磁鐵與線圈相對靜止時,電流表指針無變化。”這說明閉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可以產生感應電動勢和感應電流。“觀察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力線:AB做切割磁感線運動,電流表指針發生明顯的偏轉。”這說明導體在磁場里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內就產生感應電動勢;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線圈里就產生感應電動勢。通過線上學習,初步掌握了相關的基礎知識,達到了預習的目的。
線上預習新知識后,應回歸教材,進行自我探究。高中理科知識的學習是將頭腦中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相互作用,將新知識融合于原有知識結構之中的過程。高中理科自我探究既體現在理論探究上,也體現在實驗探究上,我本人的具體做法是在線上觀看視頻資料后,回歸教材,對知識點形成初步的理解。之后選擇課后題或學案上的簡單習題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不僅可以深入理解知識內容,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明晰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于生活中可以實現的簡單小實驗,我會自己親自去嘗試,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印證,也提高了學習知識的興趣。在理論探究與實驗探究的基礎上,我會對新知識點形成基本的知識結構框架,也提出諸多的疑難困惑,這為提高線下課堂學習的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知識建構是對知識脈絡進行梳理,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施需要在線下課堂由教師的引導、師生交流來實現。以高中數學中三角函數圖像的放縮與平移部分的學習為例,通過線上的學習以及自己的探究學習,我還是無法理解兩次移動的單位不同,但卻可以出現相同結果的問題。在向老師請教的過程中,老師通過實際的模型操作讓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老師讓我用小時候玩的橡皮泥作為模型,如需要將一塊圓球形橡皮泥從A點移到B點時要變成高是球直徑的兩倍的圓柱體,該如何做?很顯然,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種是在A點先將橡皮泥變成圓柱體然后移到B點,或者將球形橡皮泥移到某點,將它變成圓柱體且某點的位置恰好和B點重合。這種簡單的模型操作讓我迅速解決了學習中的疑問,實現了知識的及時積累與儲備。
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可以發揮傳統課堂的優勢,相信這種學習模式必將會越來越被更多的高中學生所接受,成為他們學習進步的良好平臺。
參考文獻:
[1]顧建新.“e學習”環境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
[2]鄭小軍,張霞.高效網絡化學習:理念、路徑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