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賀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張北一中)
化學實驗的不可控性,導致在實驗進行階段可能產生與實驗結果背離的現象,對學生造成化學誤導,教師應根據現場情況,帶領學生找出實驗失誤的關鍵所在,以實事求是的探究原則,建立嚴謹高效的化學課堂,“以錯治錯”,強化學生對抽象化學問題的感知力,加深化學印象,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發展。
化學實驗操作具有多變性,一旦在操作步驟中,遺漏或者調換了哪一個環節,都有可能造成化學實驗的非正常反應,或者在最初的儀器選取上,就沒有設想到實驗需求,導致實驗進行受阻,例如:原本要加熱盛有固體氯化銨的試管,在加熱的中途混進了氫氧化鈣,兩者混合產生刺激氣味,教師想要說明的氯化銨加熱產生白色晶體的原理被弱化,學生紛紛認為氯化銨加熱即產生刺激氣味,帶有危險性,形成對化學認知的偏差。再比如:實驗前期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沒有仔細觀察,利用漏氣的裝置進行實驗,難以求得最終結果,如不嚴格把控器械質量,往往造成學生在實驗中,對實驗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整個實驗構思都被束縛在錯誤的領域,滯后化學進展。
除了對化學儀器本身的要求外,化學的試劑純度也是應考慮的問題,有些情況下,化學實驗條件簡陋,采用差不多的相應器材代替化學實驗所需,頗有“東施效顰”的效果,求得的化學結果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語。例如:在做原電池實驗時,負極的鋅片由于純度不高,里面摻雜了其他金屬元素,這種粗劣的金屬材料容易在表面析出氫氣,有礙實驗的下一步操作,再比如:將銅投入到濃硫酸試管中,待溶液冷卻后,加水溶液不變色,就有可能是銅的投入量不多,或者投入的銅不純,是多種金屬的結合物,最終導致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
化學實驗一般都是按照課本進展同步開設的,器材或購置藥品都要擱置一段時間,再拿出來使用,而化學物品本身容易揮發、變質,在實驗中完全發揮不出實際作用,有的實驗素材不能見光、有的不能接觸空氣,這些“嬌氣”的化學用具一旦不按說明儲藏,不但影響實驗課堂的開展,還有可能隱藏潛在危險,隨時發生有毒氣味亂竄、化學反應爆炸等情況,高中生面對化學的“黑暗面”時,為了自身安全著想,就可能對化學實驗望而卻步。
化學實驗受環境、溫度、濕度、密閉性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都有可能發生異常,因此,在實驗開始前,先確保周圍適宜實驗的因素就位,剔除對實驗不利、能夠改變實驗發生方向的外在條件,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創造契機。
化學實驗出現異常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針對異常現象的頻發,教師應不斷總結異常規律,將普遍存在影響實驗進展的因素盡可能排除,不斷拓展新的知識領域,以創新的實驗方式,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實驗中來,在實驗開始之前,多檢查幾次實驗原材料是否合格,盡量為學生預留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以正確的操作步驟使用實驗器材,讓學生切身體會實驗的樂趣,例如:在讀取量筒的數時,有的學生俯視或仰視量筒,液體滴入過量,又用吸管往外吸,教師應觀察學生操作的細節,指導學生基本的化學手法,選用能一次量取最小規格的量筒。讀數時,視線與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若不慎加入液體的量超過刻度,應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處等,強化實驗的正確率。
當實驗錯誤發生時,教師不宜驚慌,應在學生面前做好榜樣示范,與學生共同針對現場情況,研究問題起因,并對癥下藥地找尋解決辦法。對于一些常見錯誤,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在后續復習或自主操作時,能夠規避錯誤,以嚴謹的態度進行科學實驗。例如:氯氣遇到濕的有色布條,有色布條的顏色并未發生變化,就可以讓學生結合操作步驟回想,是氯氣不夠濃,還是布條不夠濕潤等,以輔助的角色,提出質疑,為學生提供思考與表達的機會,不設問題局限,讓學生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自我滿足感,結合實驗錯誤,發現真正的化學內涵,最終從錯誤走向成功。
高中化學教師應正視實驗錯誤,引導學生結合異常情況,與學生共同參與實驗從錯誤到解決的轉變全過程,在實驗優化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蔡子華,吳克勇.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誤區分析與對策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09(10).
[2]李素榮.新課程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