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
(四川省彭州市濛陽中學)
美國的學者最早提出了“問題解決式”教學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以問題作為切入點和原動力,對學生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對于數學的學習和分析、驗證與推導、求解與總結等,對學生依據原有的基礎知識和認知經驗實現數學問題的創造性解決進行最大限度的肯定與鼓勵。問題解決式教學的核心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教學情境的充分創設,對于遇到的具有一定難度或者形成思維障礙的數學知識點,采取師生互動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支撐與引導下進行有效的解決。“問題解決式”教學認為在學生應當具備的各種能力之中,“問題解決”能力應當放在第一位,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就是在教學中突出“問題解決”。這種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一種主動性教學和探究式教學,改變了一直以來教師在課堂中“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思維模式,能夠實現良好的、有效的課堂環境創造,對于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振奮與激發,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數學包含了大量的公式、概念和定理,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讓學生機械、簡單地記憶公式和定理的方式,而是強化對其推導和形成過程的講解與闡釋,特別是將其基本的來源以及推導和證明過程進行細致化、精準化的講解,由此實現了學生感覺數學抽象和枯燥等問題的充分解決,實現學生數學學習內在驅動力的提高。高考中很多的考查點往往就是在公式或定理的推導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面對習題時有效地將其遷移和轉化為數學定理或公式的本質問題上,助力于數學相關問題的有效性解決。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拋開形式的限制,重點對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的思路、方法、步驟進行綜合考量,將問題求解結果置于次要地位,讓學生真正從思維深處有所感悟和發展。
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強化情境教學法的有效運用,注重在數學課堂上創設和構建學生較為熟悉或者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并將其中的數學關鍵性、核心性問題滲透和融入教學情境之中,將其作為課堂導入和貫穿整個課堂的重要借力點。考慮到問題解決式教學的核心實質,教師必須要結合數學知識內容和教育教學實際,運用多種思維、借助多種方式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始終在問題意識和思維的導向之下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創設沖擊性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感官的接收與認知、理解與把握。教師可以將一些經典的數學故事、數學懸念引入其中,特別是一些較為古典的數學問題。教師還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數學案例、非常實際的數學問題等加入進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之中、濃厚的興趣之下感受數學的奧妙與精髓,體會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在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教師應當堅持從簡單到深入、從一環到另一環,使其中的問題保持循序漸進、由簡到繁,這個過程不僅是學生思維不斷深化和提升的過程,也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通過問題解決趨近于自己數學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可以強化一些迷惑性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實現概念、知識點的深度理解,防止進入到一定的誤區或陷阱之中。在基于高中數學幾何相關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感悟的方法創設情境。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地將學生置于課堂學習和問題解決“雙重”主體的地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當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精細化構思、持續性優化,要對師生互動環節的時機、問題等進行綜合性把握,教師對自身的定位應當是為學生的問題解決提供合理的服務和輔助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問題歸為幾個大類,特別是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思維能力、認知水平以及基本學情等進行綜合性的考慮和指導,可以是普遍講解,可以是個性化指導,還可以是小組匯報交流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強化點撥和引導,讓學生有發展、有提升。同時,教師要強化對學生獨立進行數學問題思考和解決的鼓勵,注重讓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認識,通過思維的深度加工和方法步驟的細致考慮,進行數學問題的解決,對于較難的問題需要借助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充分的思想思維碰撞中交流心得、探究方法,提升各自的數學思維能力。
“問題解決”式教學法是高中數學教學新的思維模式,教師應當對這一模式的地位及作用有科學的認識,在教學中應當強化對數學定理和公式等推導過程的精準把握,應當將情境創設作為問題導入和提出的必要載體,應當強化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凸顯,實施精準指導。
參考文獻:
[1]葉強.問題解決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應用體會[J].文理導航(中旬),2015(5).
[2]馬振華,李國際.淺析高中數學問題解決式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