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栟茶高級中學)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如何聯系實際、貼近生活,是政治教師值得探討的新課題。新課程的標準對高中政治課教學要求有了大幅度的調整,不管是知識與技能,還是教學過程之中的方法都有了新的要求,更為貼切地將生活融入課堂之中。這就對教師的要求相當的嚴格了,要求教師要懂得將政治知識合理地與生活進行聯系。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都是老師對知識從頭到尾地進行講解,枯燥而又無趣的說教占了主體,這種情況學生們怎么能不昏昏欲睡呢?新課標提出對于教材要進行詳細的分析,對于課本的主題進行情景的創設,使得問題能夠巧妙地與生活進行一定的融合,讓學生能夠擁有興趣。比如說在講到“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時,傳統教學之下不論教師針對這二者進行了怎樣的全面分析,甚至是將二者的區別通過表格的形式展現到了學生的面前,但是在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不少學生還是把二者混淆起來。后來,教師采用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直接讓他們自己經歷感受,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在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之前,讓學生們先不急于翻課本,找幾個學生進行兩個生活情景的模擬。5名女生裝扮市場上賣生活用品的,1名男生裝扮買生活用品的;然后再進行角色的互換,5名女生買生活用品,1名男生賣生活用品。要求:買生活用品的必須買到生活用品,賣生活用品的必須把生活用品賣出。通過進行買賣,學生很快地理解在買方市場中買者占有主動權,供過于求,買方壓價的可能性必然會提高;對于賣方市場而言賣者占有主動權,供不應求,賣方提升價格的可能性就會提高。教學的成果自然不言其說。作為政治教師,要懂得引領學生對于生活有一定的關注,要懂得將一些較為理論化的基礎知識融入生活之中去,對于學生而言越是貼近自己的東西越是容易理解與掌握,課堂的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對于教學的課程而言,其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政治教師應將學生的生活片段轉換為學科知識,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一系列的培養,將生活與政治學科的知識進行緊密的融合,才能更好地使政治課堂具備高效性。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學模塊之中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素材的貼合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教學目標的要求,與教材相同步的生活素材的收集也是必備的,兩個方面的融合以及對應,使得其能夠達到有機統一,以確保生活化教學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有目的地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把來自于社會生活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問題,特別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及時地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例如在價值觀內容的學習上,以往會將偉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學家作為重點來進行舉例,學生們對于這些人不是很了解,又怎么會產生共鳴呢?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對于自己生活之中身邊的人和事進行一定的發掘。“什么樣的人值得你去學習?”“要去學習他的什么?”教學的過程應該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學生們就會流露真情,在親身體驗之中懂得人生。
知識的形成,都是前人在生活中所提煉出來的,那么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接受也應該融入生活之中去。例如在講解“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時,學生們都缺乏生活與課堂的實際聯系,覺得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難懂,學得不是很透徹。如果課前教師布置幾個思考題:“為什么商場之中一樣的商品的價格的差異有時候會很大呢?如衣服,相同的款式、質量,而價格的差異有時會相當的明顯。然而有些商品不具備通用的用途價格卻相等?人們為什么要在商品的選購時進行貨比,還是希望能夠選取物美價廉的吧?這種要求能夠達到嗎?”讓學生親自在市場中感受來解決這些問題,再進行課堂上的分析,學習效果很顯然就不一樣了。學生們通過親自對商場中的物品的價值的比較與分析,就能夠徹底感悟到這些不同之處,很自然地接受了這些知識,比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要好很多,記憶也就更加深刻了,課堂的效率又怎能不提高呢?
將生活化的氣息融入政治課堂之中,學生仿佛是在故事之中進行學習,這樣的授課方式又有誰會不喜歡呢?既然喜歡上了這種方式的教學,又怎么會覺得枯燥呢?政治課堂的效率就很容易得到提升了。
要使得政治課堂相融合,教師首先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去,了解了學生師生關系自然會發生一定的轉化,就不會再處于那種緊張的氛圍之下了,學生的態度也會發生轉變,課堂效率也會隨之而提升。
這種方式都是學生們親身體驗過的東西,怎么能不容易接受呢?通過自己的感受得到的知識才會更加牢靠。
生活對于每一門課程來說,都是一個最好的導師,對于高中政治課堂而言效果更為突出。希望這種方式的分析能夠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鄭艷.生活化高中政治課堂的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