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勇
(浙江省樂清市大荊鎮第三中學)
在科技高度發達、科學理論迅猛發展的21世紀,科技在對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包括資源枯竭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方面的負面影響。通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態度、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是科學學科的根本教學目的。作為一門超越學科界限的綜合性學科,科學學科既具有一定抽象性,又和人們的生產、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初中科學教學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科學學科教學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適應不同教學內容特點的多樣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初中學生學習科學學科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讓課堂變成他們主動學習、自主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
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識學習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科學教學當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降低知識學習的難度,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覺得科學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平時被自己忽略掉的生活細節當中往往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他們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奧秘的欲望被充分激發出來。例如“力的存在”一課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將一個紙片扔出去,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提問:“紙片為什么會落地?”學生可以明確地知道是因為重力的存在。然后我問他們可以看到重力的存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據此我對他們進行引導,我們雖然看不到重力的存在,但是可以通過重力在紙片上產生的作用效果來感知它的存在。然后我讓他們思考,生活當中存在哪些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但是存在著的力呢?學生的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在下面的新課學習當中都積極探究。
在初中科學學科當中有大量的科學實驗,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實驗都一一演示出來,另一方面許多科學實驗的演示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可以選擇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讓初中生受到多重感官的刺激,在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當中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也在這一過程當中得到鍛煉和發展。例如《月相》一節內容教學過程當中,雖然月相是學生非常熟悉,可以直觀觀測到的,但是對月相變化背后隱藏著的形成原理卻難以理解。為了成功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將月相變化制成多媒體課件,將多媒體課件演示單個典型月相形成過程、形成原理和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利用實物進行操作結合起來,并將太陽、地球、月亮三者在單個月相形成過程當中的大致位置利用想象在頭腦中建立起表象,然后我利用課件將一個月當中不同典型月相形成過程、形成原理依次演示出來,學生在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的過程當中不僅對抽象知識有了直觀的理解,還順利完成了從具體的片段到抽象的整體的認知過程,他們在頭腦當中成功建立起月相變化的表象,對形成原理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由于基礎知識的不牢固以及思維上的偏差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對于學生常犯的錯誤,教師可以加以有效利用,創設糾錯情境,通過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和新情境之間的矛盾引發他們的認知沖突,他們的思維會變得活躍起來,在對自己錯誤認識產生懷疑的基礎上對錯誤原因進行分析,無論是否可以自主探究出正確答案,他們對新知的印象都會加深,同時他們思維的嚴謹性和批判性也在糾錯情境的創設當中得到發展。例如,為了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我為他們做了一個小實驗,用一個漏斗、一個乒乓球,我先讓他們猜測,如果我將小乒乓球放在漏斗里面,然后向漏斗里面加水,小乒乓球會不會浮上來?學生經過思考普遍認為會浮上來。然后我將這個實驗做給他們看,讓一個同學到前邊來幫助我完成實驗,他不停地往漏斗里面加水,但是他們想象當中小乒乓球上浮的畫面并沒有出現,他們很沮喪,進而進行反思。然后,我將漏斗下端的管口用手指堵住,讓學生繼續往漏斗里面加水,結果學生驚奇地看到小乒乓球浮了上來。他們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發出來,熱烈地討論,在此基礎上我對他們進行點撥引導,他們不僅更快地掌握了浮力產生的原因,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總而言之,在科學這門和人們生產、初中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教學當中,教師要避免滿堂灌輸式教學法扼殺初中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科學探究欲望,要善于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在情境創設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科學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唐英.如何深化初中科學的情境教學模式[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3(11):102.
[2]蔡國鳳.淺析“情境”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