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龍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一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未成年人的思想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當代中國是一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科學技術革命使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人類的精神世界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尤其是我們的青少年一代,道德狀況令人擔憂。本文旨在針對青少年人格存在的問題,利用歷史教學中的先秦諸子為例,以榜樣的力量為效應,感化青少年,從而影響并指導他們的實踐。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奴隸制趨于崩潰,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而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毅然投身于社會政治生活中來。為周王室奔走吶喊,雖四處碰壁,但仍身體力行,堅守理想,被后人尊稱“至圣”。
孟子不畏權貴,敢于藐視君王卿相,不卑不亢,在四十年的游學生涯中,不失做人原則。此外孟子對自己的學說、才能極為自信,他曾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種敢于表現自我的獨立、自信之個性人格,與孟子一生善養浩然之氣密不可分。
老子修道德,又說:“老子隱君子也。”他認為人的心靈本來是虛明寧靜、無私無欲的,只是被欲望蒙蔽。所以必須盡力減少私欲,才能使人心恢復到如水一樣的虛靜狀態,只有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人才能做到“曠兮其若谷”,包容人世間的一切,達到圣人理想的人格境界。
莊子樹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以游無窮”的逍遙觀,他放棄一切功名、權勢、生死、榮辱、貴賤,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他是超凡出塵的,更是高深玄妙的。
墨子博愛于眾、行俠仗義、勞形天下的人格形象尤為獨特,一直被后人所稱頌。墨子出身卑微,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創立墨家學派,成為大家。在今天很多青少年學生抱怨自己的出身,抱怨自己的先天條件,如果能學習墨子的個人奮斗,就會知道,命運的主宰者就是自己。
綜上所述,先秦諸子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悟他們的人格魅力,揣摩先賢們的心理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認同感,再內化為學生的人格修養。
儒家主張“仁”,仁者愛人,就是指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敬,和諧相處,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對他人的尊重、理解,真誠待人。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積極方面說,就是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從消極方面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會他人感受,尊重他人意志,不要強人所難。對于現在普遍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學生來講,仁愛之心,寬恕之心是必須學習的為人之道。
孟子提出養浩然“正氣”,說的是身心并養、人天合一的修養方式。只有一個人心存正氣,他才會明辨是非,抗拒誘惑,立場堅定。而這正是我們學生所缺失的,只有正氣上來,才會朝氣蓬勃,充滿正能量、奮發向上。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有了一批長存浩然之氣的青少年,我們國家才有希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切向錢看齊,物欲橫流、奢靡之風正在悄然腐蝕我們的青少年,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自私自利,自尊心極度膨脹,導致欲望不得滿足的情況下,焦躁不安,心理承受能力異常低下。首先從源頭上,我們得讓學生認識一切在于內在的“心”。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指個人要效法自然,依自然法則行事。老子還提出“清靜無為”,他說靜能制欲,靜能克躁。“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實則不妄為,不應追求感官欲望享樂而損害自己的生命甚至損害他人,實則以退為進。有了這種心態,才會收放自如,樂觀豁達。這種人生態度對將來走向社會的青少年學生而言,都會是終生受益的。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對我們的青少年很有啟迪意義。青少年學生要學會互幫互助,愛無差等,不能輕視別人,更不能拉幫結派。墨子還提出“節用”“躬行”。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拜金主義、享樂之風盛行,我們的青少年道德觀念受到巨大沖擊,出現了盲目攀比、虛榮心逐漸膨脹,不切實際的高消費等不良現象。現在我們倡導構建“節約型”社會,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繼承優良傳統,勢在必行。躬行就是知行合一,學生要將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言行一致,并身體力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獲得認知上的升華。
當今中國正處于轉型階段,人們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急劇變化,教師要春風化雨般地引導學生把握自我而不迷失自我,不斷地使學生加強自我修養,塑造健全積極向上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楊樹增.先秦諸子散文:詩化的哲理[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東方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