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萊
(杭州市勇進實驗學校)
始業教育在廣義上被理解為新的學習階段開始時學校為學生開設的導入性、銜接性、適應性教育。始業教育課程化,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然。
在新生家訪、家長會交流的基礎上,針對一年級學生特點與家長需求,制定適應性教育課程目標。通過校園大探索、旁聽公開課、唱好兩首歌、跳繩小前測、游園大通關5個主題式體驗活動,和“上學到校、課前準備、課間活動、午餐文明、放學回家”5段微視頻常規學習,讓學生熟悉并喜歡上自己的學校、老師、同學,對小學的一天生活能適應,對自己小學生的新身份感到快樂,為后期的教育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課程目標的制定體現課程整合理念,把品德、語文、音樂、體育等其他學科中的教育元素鏈接到一起,突出生活體驗、學科整合的德育。考慮到一年級學生以視覺感官獲取信息為主的身心特點,設計參與式的體驗活動,將枯燥的常規訓練以視頻的方式直觀感受,大大降低了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難度,更易于孩子接受與模仿。
始業課程的兩大板塊,分別是“體驗式主題活動”和“微視頻常規學習”,分別安排在一周5天中的上下午半天穿插進行。
將傳統的迎新儀式、開學典禮和主題式體驗活動相結合,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與家長的心理感受,邀請新生家長入校一同參與,以校園大探索、拍攝親子照等形式為孩子們的入校第一天留下開心與難忘的美好回憶。
幸福第一站:領取“校園探索地圖”
9月1日,班主任在門廳迎接新生,引導學生與老師問好,并發送“校園探索地圖”,副班主任在教室等候新生,引導孩子與家長道別。
幸福第二站:親子探索新校園
家長與孩子手持“校園探索地圖”從餐廳、體育館、操場、藝術樓等功能區經呼吸走廊到達各自教室。每到一處可任意參觀、留影,并找到穿卡通服飾的高年級學生,在地圖上正確指出自己所處位置即可得到敲章一枚。
幸福第三站:探索終點贈校徽
家長和孩子完成三處校園探索后,順利抵達各自班級教室門口。孩子能用一句話(“*老師好!我是****學校一( )班的***。”)向老師清楚地介紹自己即可從卡通服飾同學處獲贈一枚學校的校徽。
在探索活動中,孩子熟悉了校園,認識了老師,學會介紹自己,還與父母一同見證自己成長一刻,留下值得記憶的珍貴照片。
周一迎新儀式開放熱鬧,周二至周四的體驗活動則與課堂緊密相連,卻又不同于正式的課堂教學。一年級學生以小聽眾的身份,首次走進課堂,聆聽二年級哥哥姐姐的一節語文公開課,直觀感受上課的“規矩”;跟著音樂老師學唱《國歌》和《校歌》,為每周的升旗儀式做準備,在歌聲中進行愛國愛校教育;第一次走進體育館,進行入學的首次跳繩前測,了解每個孩子起點的同時也在開學初讓學生明確跳繩的重要性。
始業課程中的“微視頻常規學習”包含了學生在校一日常規中“上學到校、課前準備、課間活動、午餐文明、放學回家”五節微課。老師在暑期進行腳本撰寫,由高年級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共同參與表演,學校電腦老師協助拍攝,制成短片,每節微課在3分鐘內,最后附有一首《一年級一日常規七字歌》。5段常規微視頻,通過各班的QQ群平臺,也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孩子來校的前一天晚上,在家中提前觀看,對第二天的常規學習有心理預知,先學后教的模式對常規培養依然有效。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幫助老師們更輕松有效地完成新接班級的常規訓練任務。
課程評價對象的范圍很廣,可以是課程計劃本身,也可以是參與課程實施的教師、學生、學校,還包括課程活動的結果,即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這里僅談始業課程的結果對學生的成果評價。
一周始業課程后,孩子們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是否有所提高?對接下來的在校學習生活是否可以自如應對?老師、家長,包括孩子們自己都很想知道答案。在第一周的最后一天,設計“入學第一周,游園大通關”的體驗活動,其目的也正是想通過有趣的游園活動,幫助和評價全年級每一個孩子“上學到校、課前準備、課間活動、用餐文明、放學回家”5個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況,為下周開始的授課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選擇、判斷、現場擺放、動作演示等情境互動,孩子們在體驗活動中再次溫習5個常規,游園卡上集得的印章,一周中班主任老師即時頒發的獎勵卡,新生牌上的小貼紙,都是這周始業課程學習最顯著的評價反饋。
當然,這樣的評價還帶有片面性和隨機性,習慣的養成也非一朝一夕,需要老師和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關注,繼續強化。課程評價的范疇也遠不止于此,有待我們在始業教育課程化的道路上深入研究,進一步開拓。
參考文獻:
[1]于濤,邰宇,蓋笑松.兒童入學準備的評估與促進[J].心理科學進展,2010(1).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50.
[3]阮高峰,蔣裕平,陳文紅.關于研究生始業教育課程化建設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