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達
(甘肅省蘭州一中)
隨著一九七七高考制度的恢復,應試教育在中國各大中小學開始廣泛應用。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應試教育的弊端也越來越被人關注,首先表現在讓學生在低齡階段接受流水化教育。由于應試教育面對的主要是小學生和中學生,這導致了學生由于缺乏人生經歷及相關社會生活背景,從而不具備對自己人生方向與職業的規劃與選擇,當脫離了老師高強度管理后,表現出對不清晰未來的無所適從,或者高分低能。在進入大學后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和思考,同時應試教育也會導致功利化思想和拜金主義在學生中盛行,在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時,給其灌輸大量的競爭意識,有些老師家長甚至向學生灌輸知識與工作掛鉤的理念,過分看重利益并將其作為接下來求學的人生目標會造成學生缺乏理想和動力,容易形成利己主義者。除此之外,由于大班額的現實和對于成績的過分關注,流水線似的填鴨式教育被許多一線教師接受并使用,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被迫進入大多數人看好的發展模式,這也是很少有家長老師會鼓勵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特長追求自己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的學生將不由自主地修正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眼中標準的學生模樣,從而贏得別人的認可。其次強引導性的狹隘評判標準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由于應試教育要求學生迅速熟悉相關考點知識,這勢必導致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被動學習而非主動地對知識進行自我探索,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為學生規劃好了學習的路徑,限制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和多樣的學習方法,使他們更符合出題人的要求,另外為了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教師在日常的教學與模擬考試中也更傾向于直接給出標準答案,使得學生的思維日益僵化與簡單化,遏制了學生思考拓展和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流于表面化的考試內容也致使相關知識理論性占比過重,與實際生活應用脫節,這些會導致學生缺乏探索創新性的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直觀體現這一問題的例子便是大多數出國留學生在國外學校學習時很難適應西方的教學模式,在西方教師眼中中國學生給人的普遍印象是不善于提出問題以及機械式解決學術問題。由于在國內教學中應試教育的盛行使教師更傾向于讓學生接受并熟悉運用應考技巧,學生更樂于機械地記憶,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循序漸進接受系統性知識的可能性,而是疲于奔命于接受各類考試,逐漸成為具備大量應考技巧的“考試機器”。其次繁重的學業壓力導致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由于中考、高考的壓力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時刻處于備考的壓力與狀態之中,在繁重學業壓力之下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被動地接受知識,傾向于將學習看做是一種為考試而做準備的工具,學習吸引力的下降也導致學生對在校生活喪失新鮮感和持久的興趣,容易產生抑郁癥和厭學心理。同時應試教育下的唯分數論也使得教師更多關注學生成績而非人文素質,必要的人文關懷也有可能隨著“唯分數論”逐步弱化,這種教育體制使學困生的心理備受傷害,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由于分數第一、高考至上,家長也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投資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思想行為規劃著孩子的學習和未來,讓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發展,這些行為也進一步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當然,應試教育在中國實行了四十幾年也有其合理性,首先它符合現有中國國情和經濟現狀。由于人口龐大,經濟不夠發達,中國教育需要滿足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教育要求,只有高度統一的考試制度,統一的考試試卷,分省份、分地區分配名額才能在最大限度內保障考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由于基礎教育的大面積普及,共同的標準、共同的試卷為階層的流動創造了條件。同時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國人普遍推崇知識改變命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而應試教育則滿足了他們的基本普世價值,家長希望子女通過考試進入高階層的愿望得以實現。所以家長們更樂于接受中國式的培養模式。其次應試教育符合大多數地區的教育現狀。應試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實施可以快速地大規模地普及基礎知識,簡單的機械性的重復,統一的考試標準使得學生通過統一訓練、統一篩選而產生相似性,基于本地教育基礎上制定的標準化考試也使得學生表現得得心應手。
綜上所述,在近四十年的應試教育發展與應用中,其實踐的合理性得到廣泛支持,但其顯露出的弊端也日益明顯,作為應試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更應結合自身實際,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一問題,并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進一步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化教育制度,以使更多的中國國民得到更為優越便利的教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