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梅
(吉林省大安五中,吉林 大安)
我們大安五中課堂上使用了“互助探究,分層達標”的教學模式。這個模式共有五大環節:目標展示、預習交流、合作探究、總結提升、達標檢測。接下來我談談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怎樣有效地運用這個教學模式。
剛開始接觸這個教學模式的時候,有些抵觸情緒,教無定法,怎么能使課堂進入到一種固定的模式中?在聽評課時,我積極地把自己的想法與校長交流,經歷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方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2016年我帶著這個課堂模式參加了市里舉辦的教學競賽,實踐證明,這個課堂教學模式是高效的。
以往的課堂,老師只是把教學目標寫進自己的教案,學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了解學習目標,所以一堂課到底在學什么有點像捉迷藏,效率低的課堂有可能下課了學生也不清楚學到了什么知識。而“互助探究,分層達標”的課堂模式,在簡潔的導課之后,展示具體目標。請同學朗讀出目標,學生既可以單個朗讀,也可以齊讀,這個教學環節主動朗讀的同學或者是小組,是可以得分的。我們累計得分的獎勵機制貫穿于課堂始終,這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在課堂上,同學的集體榮譽感被激發了,都會為自己組的獲勝出一份力。為了強調教學目標的重難點,教師要做必要的解讀。這樣一堂語文課上,學生應學到什么,達到怎樣的程度,學生心里就很清楚了。
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內部交流自己的預習內容,之后小組展示,全班交流。作為一個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組長可以安排不同層次的同學展示難度各異的內容。例如一堂語文起始課,字詞基礎弱一點的同學可以展示字詞積累;閱讀量少些的同學可以展示作者簡介;而概括能力弱一些的同學可以在同學介紹作者的時候,他來概括主要信息……預習交流的時候,學生還可以展示自己的“疑問”,學習的過程,就是要去偽存真,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其他組同學可以解答,如果學生無法解答,教者可以立即解答,或者把這個問題留到學習過程中解答。這需要靈活處理,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樣的分工合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同學的自學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后進生該怎樣參與小組探究,難道他們只有聽的份兒了嗎?帶著這樣的困惑,我與同事交流,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我的困惑得到了解決。對于不能參與問題討論的同學,他們可以對同學的討論結果做記錄,這個“聽”和“記”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一個學習的過程。在課堂上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是這種不放棄,使我班上一位連字都不認識幾個的同學,終于寫出了第一篇作文,盡管錯字連篇,但是能讀出對老師的感謝之情。
在“合作探究”環節,平時積極思考、樂于發言的同學會主動參與,沒有能力發言的同學做記錄,還有一類同學,想說不敢說怎么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呢?分析原因,這樣的同學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構建起自信和勇氣。我與他們的小組長商量對策,組長在討論時多給他機會,爭取讓他們先說出自己的見解,同學之間互相鼓勵。在代表小組發言的時候,我在課堂上給予肯定表揚,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和勇氣。
我們的“達標檢測”是“分層達標”,對于這個“分層”我是這樣理解的,一個是知識上的:基礎知識檢測、重難點的檢測、拓展檢測等,這樣體現知識體系的梯度;另一個應該是指向不同程度的學生,例如追求考入重點高中的學生應該通過各個層面的檢測,而只想初中畢業的學生如果不能通過“拓展題”的檢測就不要強求。比如班上有一位同學,他的閱讀量不夠,語感不強,對于課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他常常感到理解困難,但是他在字詞積累這方面漸漸興趣濃厚,因為查字典明字義很容易做到。他就特別喜歡回答“基礎檢測”的問題。而理解能力好的同學,一定要讓他們在重難點問題上大顯身手。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高低之別,檢測的試題有難易之分。因此語文課堂上能兼顧到每位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讓學生有成功感,獲得學習的快樂。
這個環節會讓學生激動緊張,因為一堂課下來,哪個同學表現優秀,哪個小組優秀,都會在這個環節體現。也許有人會說,一堂課,小組長都在隨時記錄分數,那樣會不會影響到學習?這樣的疑問我也曾有過,我在一個學期留意小組長的成績,他們的成績并沒有受到影響,相反他們更加努力學習,在擔任組長期間他們得到了鍛煉,這就是所謂的“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組長他們增強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學會了理解和包容,懂得了付出與感恩。這些在一個人成長中的作用比知識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