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春
摘 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貫穿十九大報告的一條主線,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全面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淵源、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對于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具有重大意義。中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發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通過我們的雙手去創造我們的幸福。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理論淵源;科學內涵;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在多個場合不斷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把人民的價值性提到新的歷史方位,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貫徹十九大報告的主線,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全面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課題,對于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淵源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人民才是歷史進步的唯一動力[2]。該論述表明,人民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真正推動力量和主體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與時俱進,提出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到發展理念和各項政策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二者一脈相承。
(二)傳統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鑒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本思想在中國早已存在,深深根植于中華大地之上。早在《尚書》一書中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描述,春秋戰國時期的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后,民本思想進一步發展,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北宋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朝于謙的 “但愿蒼生倶溫飽,不辭辛苦出深林”,無不體現了古人以天下蒼生為重的高尚情操。明清之際,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思想家深化了民本思想,主張 “天下為主,君為客”,強調人的主體地位。無不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中蘊涵寶貴的仁政愛民、身兼天下的重要思想,這些無不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中蘊涵寶貴的仁政愛民、身兼天下的重要思想,這些以人為本的思想歷久彌新,發揚光大,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治國理政的寶貴鏡鑒。習近平曾指出,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寶貴的元素,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是一致的,必須繼承和發揚[3]。習近平總書記吸收借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應時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正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鑒和有效運用,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原則與執政標準,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三)黨的性質、宗旨的生動體現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這個初心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中國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了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脫離了人民群眾、忘記了人民群眾,我們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黨的十九大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起點,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讓中國人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新的歷史使命。中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科學內涵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深刻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回答了“發展為了什么、靠什么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基本問題,是對中國現代化實踐成功經驗的總結和理論闡述,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深刻把握。
(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代表的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其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在中國的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最終中國共產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了今天同樣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出現了新變化,面對人民需求的變化,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了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新舉措,目的就是解決社會生產中最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二)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
西方資本主義主流發展思想認為,勞動、資本和技術是物質生產的三大要素,但由于人均產量只有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才能提高,因此資本和技術才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發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的過程,人民群眾是歷史進步的唯一動力。因此,從根本上看,發展源自人類的勞動,發展最基礎、最根本的推動力量來自廣大勞動者。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的53個黨員發展到今天的八千多萬黨員,打敗了國民黨,推翻了三座大山,靠的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中國的人民群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從建國初期世界GDP排名104位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率已經超過30%,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雙手,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有信心也更有實力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正確性,充分證明了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
(三)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
共享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核心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改革發展的今天,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帶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也使廣大人民群眾擺脫了被奴役被壓迫的地位,人民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改革開放的今天,共產黨人的目標是讓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民,一個都不能少。2020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生產導致中西部還存在著貧困地區,中國的農村還存在著貧困人口,這些都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問題所在。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湘西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定地走精準扶貧之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五年來,我們有六千多萬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4],精準扶貧成效顯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三、時代價值
(一)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活力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為基礎,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內涵,二者一脈相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活力,充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二)推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的治國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開辟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
(三)進一步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
人民群眾是歷史進步的唯一動力,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重要傳家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符合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能夠始終確保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能夠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夯實我黨的執政基礎。
四、結語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最新理論成果,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中國共產黨唯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3]章興鳴 陳佳利.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三維論析:基礎、依據與路徑[J].前沿,201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