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慕英
摘 要:中國共產黨總結自身執政經驗和借鑒國外先進治國理念,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中華民族謀發展的執政理念,凝聚起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力量,帶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進。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中華民族;凝聚力
執政理念是對執政規律、主要任務、路徑方法等核心問題的科學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來自自身執政經驗的規律性總結,同時包括對中國幾千年的治國理政智慧的繼承和對國外先進治國理念的借鑒。中國共產黨69年的執政經驗不斷深化了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在不同歷史時期,為實現全體民族成員的共同利益而不斷確定新的目標任務,創新路徑方法,使執政理念不斷與時俱進。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滄桑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她那越遭受苦難越團結凝聚的民族力量和頑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執政,黨的心里人民至上,時刻為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奮斗。當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得以逐一實現時,全體民族成員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更加認可,更緊密地凝聚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形成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強大力量,朝著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奮進。
一、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之后,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在全國人民的擁護下,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人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執政權力,時刻思考怎樣才能為人民執好政,用好權。毛澤東把進京執政當做一場“進京趕考”,不敢有半點松懈。鄧小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江澤民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胡錦濤提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習近平強調“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要為人民用好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都把執政為民作為黨執政的核心理念。黨在任何時候制定和實施的方針政策都充分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堅持用人民群眾的意志作為衡量為民執政的標準,注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中國共產黨堅持為民執政,依法執政,為人民建立法治社會。鄧小平同志早就認識到把一個國家、一個黨的穩定建立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問題,共產黨執政不能靠人治,要靠法治。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這就是最初的依法治國理念。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9年9月26日,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江澤民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們絕不能以黨代政,也不能以黨代法……我們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針?!?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接下來的歷屆中央政府都堅持鄧小平理論,把依法治國作為執政黨為民執政的重要方略。
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社會主義法治文明逐漸向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邁進,為國家和民族的安定和團結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這不僅從制度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提供了保障,而且也為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的個體利益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形成了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使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和諧穩定,使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更加肯定,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寶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自從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上升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任何時期都把為人民服務放在第一位,隨時為人民奉獻一切,犧牲一切。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涌現出大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如為人民的革命事業愿做一個螺絲釘的雷鋒,打出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的鐵人王進喜,為了中國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不顧個人名利和安危投身核試驗的鄧稼先,為了人民辛苦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焦裕祿、孔繁森和牛玉儒,在1998年特大洪災中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置生死于不顧的抗洪英雄李向群,在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中,為挽救非典病人而以身殉職的醫務工作者鄧練賢、葉欣、陳洪光等,在2008年地震、雪災等自然災害中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英勇抗震救災的無數共產黨員……,象這樣的先進人物和事跡數不勝數。在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指引下,廣大黨員干部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會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前赴后繼,為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而奉獻青春。
中國人民最能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革命戰爭時期,就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是為人民翻身做主人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所以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在抗日戰爭中、在解放戰爭中都鼎力支持中國共產黨,各族人民都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除了送兒送夫參加解放軍外,全家人都為解放軍做后盾,自發為解放軍運糧食、運戰備物資、做衣服、做鞋、收養傷病員……如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參戰部隊60萬人,支前的老百姓卻有590多萬人,山西臨猗的一位農民用手推車千里迢迢把兩發炮彈送上前線。國民黨雖然有430萬全副美式裝備的正規軍和美國的軍事資助,但一個失去民心的執政黨,在有千千萬萬受壓迫老百姓作后勤部隊的中國共產黨面前,國民黨的軍隊形同“紙老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凝聚成強大的革命斗爭力量,打倒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的社會現狀,中國共產黨想方設法改善民生。此時,人民群眾共同的利益追求是擁有自己的土地,于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國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分到土地的億萬人民群眾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態和高漲的創造熱情,積極投入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設中。
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前,由于黨執行了一條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導致了一系列“左”的錯誤和嚴重后果。為了扭轉瀕危的政治局面,為了廣大人民的福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出了我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從此,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打開了幸福生活的大門。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人民群眾熱切關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不斷取得重大成就,社會和諧穩定,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貧困發生率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繼續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奮進,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必將使全體民族成員緊密凝聚在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三、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中華民族謀發展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東部、中部、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如何實現各地區、各區域共同發展,保證各民族共同利益是我們黨始終面臨的一大課題。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領導著世界最多的人口,面臨著最復雜的形式,擔負著團結穩定、和諧發展的重任,中國共產黨只有牢固樹立一顆為中華民族謀發展的心,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才能增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成為各族人民可以信任的堅強領導力量。
中國共產黨歷來以為中華民族謀發展為己任。新中國成立之初,整個國家一窮二白,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為了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局面,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從1953年到1956年,全國進行了社主義改造,社會性質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度。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然而,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得不到貫徹落實,使建國近三十年后人民的生活還是處在貧困水平。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認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逐步消滅貧窮。于是,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作出了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提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實行改革開放,通過讓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通過實行從部分開放到全面開放對外貿易等政策,使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17年超過80萬億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
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發展都有更高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根據廣大人民群眾對各方面的需求提高,及時調整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路徑方法,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強調,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全面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將為中華民族創造更大福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創造更加光明的前景。
69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堅持為中華民族謀發展,帶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全國各族人民始終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10.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