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網絡既成為文化的新載體,網絡本身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網絡文化應運而生,并成為文化的新樣態。大學生是網絡文化的主體。他們在使用網絡文化,制造網絡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播著網絡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都在無時無刻地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網絡文化的出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關鍵詞: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網絡文化由于其存儲空間大、信息變化快的特點被大學生所喜愛,但同時網絡文化本身的復雜性及安全的無保證性等特點也給大學生、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帶來了困惑。與此同時,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網絡語言的跨文化發展也給教育者適應網絡文化提出了挑戰,教育者只有積極梳理網絡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二、網絡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網絡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1.文化內容龐雜影響大學生的判斷力。一方面,網絡文化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低俗文化,這對主流文化是一個嚴重的沖擊。低俗文化的具體表現為利用圖片、視頻或者文字等網絡文化形式對社會中的色情、暴力、迷信信息進行傳播,包括黃色網站中的黃色圖片、視頻和暴力影像等等。這些以網絡文化為載體傳播低俗的內容,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許多低俗文化也以隱蔽的身份出現在各種網絡文化之中,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開放性使各國文化滲透其中,尤其是西方的享樂文化、奢侈消費文化正在不斷地以文化滲透的方式侵蝕著大學化的頭腦。西方文化滲透還根植于電視節目之中,例如中國引進的參照西方模式的選秀節目,其中的審五觀念和無原則的模仿都在不同程度上沖擊著中國的主流價值觀。負能量文化內容充斥于網絡文化之中,送些內容混淆大學生價值觀的同時影響著大學生的判斷力。
2.沉迷網絡文化造成大學生交往障礙。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交往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交往觀對以后的工作學習乃至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生沉迷網絡文化,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逃避。網絡文化表現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無論什么性格、什么喜好的大學生都可以在網絡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大學生的逃避可以是對現實世界中不喜歡與人交往的逃避,也可以是對自己所受挫折的逃避,甚至有些是對不喜歡這個世界的逃避等等。這些大學生采取逃避的態度,面對自己不愿面對的事情,沉迷網絡世界之中,反而會加大這些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許多挫折都是有時效性的,錯過了時效性,即使問題解決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長時間采取沉迷網絡、逃避現實的方式會造成心理負擔,嚴重者會形成必理疾病。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種類繁多,沉迷網絡文化會讓學生產生虛擬與現實不能區分的問題,現實中的交往形式都網絡的交往形式代替,往往會造成交往障礙。最后,網絡文化語言與現實語言有很大出入。網絡語言很多都是網友自創的語言,網絡語言的應用很大一部分集中于網絡之中,只有部分被大家認可的語言,經常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但是沉迷網絡的大學生,將許多網絡語言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往往產生交流障礙,慢慢地這些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更加沉迷網絡,逐漸地與社會脫節。
(二)網絡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響
1.健康向上的文化內容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一方面,網絡視頻文化可以更直接、立體地表現教育內容。單純地說教不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但是一段感染性強的網絡文化視頻卻能直觀地表達教育內容,受教育者的接受度也更強。另一方面,教育者利用網絡文化更容易建立不同的學習情境。例如,對愛國教育情境的設立。教育者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愛國題材的網絡文化視頻,將受教育者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之中,他們更易受到氛圍的感染。另外,教育者可以運用微信、微博、論壇與學生進行溝通討論,也可以通過集體學習的方式進行。大學生通過網絡文化平臺可以方便地下載到相關的學習資料,也可以通過論壇等討論形式,形成團隊意識,對問題進行交流,促進學生掌握多樣的學習方式等等。
2.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方式啟發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轉換。網絡語言打破了傳統語言的語境,表達方式更加靈活,更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例如"么么化"、"萌萌咕"、"稀飯"、"果醬"等等,對文字的運用拋棄了傳統的象形文字涵義,更加靈活多樣,更能反映出新時代大學生內也豐富的感情以及網絡中人機交流表現出的親切感,同時也能體現出廣大網友豐富的想象力與抽象的思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處于網絡語言急劇發展的時代,在多樣的網絡語言的推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方式需要發生轉變,當然這種轉變不是全盤地接受網絡語言,而是在網絡語言變化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教育話語,對不健康的網絡語言進行有效的引導。網絡文化中語言風格與方式的轉變,勢必會帶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變革,生動活潑的網絡語言表達方式給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話語體系帶來了改革的推動力與改革的方向。
三、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創新教育的對策
(一)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網絡文化為依托,實行網上與網下相結合,在學校官網進行顯性教育,將社會主義核也價值觀的內容及意義進行正面宣傳倡導。使大學生利用校園網時就會對核也價值觀的內容予以查看。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將社會主義核也價值觀的思想加以宣傳。將社會主義核也價值觀的內容嵌入到校園文化之中,尤其是通過網絡校園文化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也價值觀的理解。
2.法治觀教育。一是大學生要善于用法律保護自己,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了解法律關于網絡方面的規定。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不隨意的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不隨意的談論自己的私人事情,在網絡交往中具備法治意識。二是對大學生進行法治觀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提升大學生對網絡文化的鑒別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大學生通過參加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活動加深對網絡心理健康常識的認知和理解。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使大學生在參加活動時意識到網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夠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自我解決問題。其次,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網絡人格。一是學校可以引導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及時地向老師、同學、家長求助,大學生應主動地提出遇到的困難,以確保老師能給予有針對性的幫助。二是學校需要設立專門的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并且學校需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三是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能夠愉悅大學生的身也,從而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
(二)提升教育者網絡文化能力
第一,培養教育者運用網絡文化的習慣。網絡文化的運用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一是需要教育者熟悉大學生經常瀏覽的網頁,精確掌握大學生經常使用的軟件,能夠對新事物快速地接受并且合理地使用。二是教育者需要具有政治敏銳度。大學生是熱衷政治的群體,也是最容易受不良信息誘導的群體。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把握時事熱點,及時做出正確的評論,引導大學生正確關注時事。
第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熟練地操作各種網絡教育軟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將傳統的面對面教育轉變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通過網絡進行連接,教育者對網絡的了解程度也就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熟練掌握教育軟件才能將教育內容完整地傳達給受教育主體。例如博客的使用,博客可以發表文章,大學生可以自主去閱讀,這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補充。
第三,能夠利用網絡工具與大學生交流。教育者要減少與受教育者的距離感,就需要利用新的網絡文化表現形態以及網絡工具與大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實現零距離接觸。熟悉大學生應用較為頻繁的及時通訊工具。例如微博、微信等是進行溝通的基本工具。
第四,需要教育者能夠將傳統的教育方法與網絡的教育方式相結合,實現網上與網下相結合,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模式,實現工作模式創新、思維創新。例如:利用網絡視頻進行教育,目前網絡視頻的制作者也具有草根性,只要是合法注冊的會員都可以將網絡視頻上傳到網絡空間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錄制生動的、具有吸引力的公益性小視頻,力爭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總體目標。增加視頻點擊率,使視頻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
(三)弘揚網絡文化主流意識形態
網絡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了個性發展的渠道,也為大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方式,更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的平臺,更重要的是網絡文化時刻引導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網絡文化也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所以,網絡文化的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網絡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是被歷史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真理,是最為科學的理論體系。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武器,具有意識形態引導功能。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網絡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基礎,為網絡文化引導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起到了理論指導作用。網絡文化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進行文化建設,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是網絡文化保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基礎。其次,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引領網絡文化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指導思想。例如改革開放思想、科學發展觀思想、社會主義核也價值觀等等。網絡文化要通過傳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引領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弘揚主流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黨瑛瑛.校園網絡文化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
[2]殷慧星.互聯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與對策探析——以網絡小說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