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提西熱撲·吉力力
摘 要:因為受到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教育水平、交通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農村社會相對于城市社會來說是較封閉的。本文從農村婦女傳統家庭事務分工和農業生產分工等方面探討和分析農村婦女社會性別角色的變遷,認為農村婦女社會性別角色的變遷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提出了農村婦女文化程度的提高對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性別角色;農業分工;刻板印象;標簽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婦女深入地參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和進步。農村傳統觀念受到現代城市文化的刺激,這給農村婦女的社會性別角色帶來了很大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農村社會發生了顯著地變化。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保留各自的獨特性的同時,城鄉之間交往的增多拉近了城鄉人們之間的距離。
一、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
性別是根據男女雙方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社會角色的差異而分成的結果。它主要包括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理性別(Sex)是嬰兒出生后從解剖學的角度區別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而社會性別(Gender)是社會和文化決定的心理特征 [1]不同社會階段,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不同的,是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改變和變遷的。女性社會角色是由文化規范、風俗習慣、女性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決定的。女男兩性是組成家庭的兩個不可缺少的主體,女性社會別角色的改變影響家庭內部的結構,而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所以必然會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當然現在農村人們的文化觀念有了很大變化,變得越來越開放、包容。農村婦女在農村社會發展中經歷了社會性別角色的轉型期,從單一的家庭主婦變成了分享更多權利和履行更多義務的主體。
二、農村婦女分工模式的發展
男女兩性社會性別分工是在長期的社會生產中,男女兩性的生理、心理特征,社會規范的影響而形成的分工模式。費孝通先生指出:“社會利用兩性差別所安排出來的分工體系,并不完全是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別而引起他們所能做的工作的不同[2]。”在傳統農村社會中的夫妻關系中,男性的責任主要是為家庭提供物質基礎,而女性往往承擔家庭主婦的角色,逐漸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農村婦女的主要任務是做飯、洗衣服、照顧孩子和老人,而男人的主要任務是室外勞動,例如農業生產、蓋房子、搬運磚、做買賣等。男女兩性的社會性別分工有很長的歷史,從幾千年的人類發展中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男女兩性的性別分工。而從男女兩性的生理特征來看,女性承擔懷孕、生孩子,哺乳孩子等生育責任,長達9個月的懷孕,喂養嬰兒等生理過程中,嬰兒對母親的依賴性很強,而男性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家庭的物質需求。
(一)農村婦女家庭事務的分工
傳統的農村家庭里,女性承擔家庭主婦的主要責任之外,還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由于女性在家庭中承擔照顧家庭其他成員的責任,對家庭經濟、家庭重要事務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很少有決定權[3]。在農村家庭里很多事務是由女性承擔,例如做飯、洗碗、縫衣服、洗衣服、照顧嬰兒及老人等。除了特殊情況以外,雖然男性有能力做有些家務,但絕大多數男性不愿意去做所謂“女性的活兒”,這是“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分工的結果。農村婦女的性別分工在大多數農村家庭里很明顯,例如男人在做飯過程中主要負責準備木柴、摘蔬菜等,而女人有揉面、洗菜、炒菜、洗碗等細節活兒。農村社會中男女普遍認為廚房內幾乎全部屬于女性的,廚房不是男性的活動空間。傳統農村社會中磨面被認為是男性的工作,所以去面粉廠磨面一般都是男性負責。除了做家務、照顧孩子和老人之外,農村婦女為了提高家庭收入從事手工業。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婦女的社會性別角色有了很大變化。鄉鎮企業的興起為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崗位,拓寬了農民的職業選擇,使一部分農村婦女的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
(二)農村婦女農業生產的分工
農業生產中,大多數農業活動要求男女兩性的共同參與。農村女性比男性更集中于農業勞動,而且集中于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可是,當人們普遍認為女性的體力不如男性時,女性卻正在頂替這男性傳統的崗位[4]。農村婦女經常參與農業生產,而且農業生產中男女兩性的分工模式很明顯。農耕活動中,男性一般做體力要求較高的工作,而女性一般做體力要求較低、精細的勞動。由于生理特征原因,很多情況下女性體力不如男性,但是在農業生產中女性的速度、認真、耐力等特征不亞于男性。很多人認為,拾棉花對男女兩性來說共同的農業活動,但是女性拾棉花的速度往往高于男性。除此之外,傳統農耕中男性經常負責挖坑,而女性負責散播種子。男性負責灌溉農作物,而女性負責施肥、除草等農業活動。雖然傳統農業生產的有些農業勞動表面上不會存在明顯分工的,但男女兩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漫長的農業生產中,有些農業生產勞動是 “女性化”的或“男性化”的。
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農村社會的商業化和工業化、交通和信息交流的發展、人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力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傳統男女兩性觀念增添了新的內含。女性從單純的家庭婦女變成男性一樣負擔起社會重要責任的主體。從“家庭主婦”到“職業員工”,農村婦女的社會性別角色有了很大改變。
三、農村女性社會角色發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會生產模式的發展
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傳統農業生產活動需要婦女的參與,而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
1.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的農村婦女。農業生產技術還沒有足夠發展的年代,農業生產活動需要大量勞動力,犁地、播種、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所有農業活動離不開女性的參與。農村婦女參與幾乎所有的傳統農業生產活動,除了做飯、洗衣服、烤馕、做被子、喂養孩子等主要家務外,還參與農業生產勞動。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村婦女的勞動負擔比我們想象的還重,她們不愧是傳統社會中的“超女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婦女得到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機遇,變成了工業化的主要力量,很多農村婦女進工廠干起技術活。農村婦女成為在農村經濟騰飛中的主要勞動力。
2.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下的農村婦女。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下的現代農業機械、化肥和農藥的出現而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生產量。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水利工程的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理念的指導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技術的改善減輕了男女雙方的勞動負擔。農村婦女擺脫了傳統的農耕模式,從播種子到施肥,從收割到打場的全部過程以機械化農業而完成。與此同時,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向新的生產領域洶涌而來。這種社會生產力的結構性變化重新定位了農村婦女社會性別角色。她們不僅得到了充足的空閑時間,而且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她們在履行各種社會角色的同時還和自己的配偶去創造財富,改善生活質量。
(二)教育文化程度的提升
農村婦女的教育水平決定農村婦女未來家庭、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在傳統農村社會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女性平均文盲率較高。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1.農村社會對女性持著保守觀念。傳統農村婦女受到農村社會的“重男輕女”印象。這種早期形成的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男女兩性的教育、婚姻等許多方面。傳統農村社會中有“女孩兒是人家的孩子”的根深蒂固的老舊觀念,因為女孩子到成年年齡的時候嫁給他人,成為人家的媳婦兒。如果女兩個孩子中會選擇一個去學校的話,大多數父母可能會選擇男孩兒。因為男孩兒能給家族帶來好運、名譽等,能夠連接下一代。過去農村社會內老一輩對男女兩性的教育持著各種理由。最普遍的是家庭經濟情況不好、勞動力少、女孩該照顧年老的父母等等。
2.農村社會相對封閉和落后。這種封閉性不僅限制農村婦女的發展,還限制農村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實施義務教育后,農村婦女得到了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跟男性一起享受良好的教育。她們不僅承擔家庭主婦的主要責任,還履行事業上的職責,調整家庭和事業之間不同角色的平衡。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了傳統農村婦女的社會地位,她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未來。隨著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女性對家庭、社會的貢獻會更大,這將為農村女性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5]。
(三)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上升,農村經濟也有了大幅度提升。農村經濟的提高減輕了農村婦女的勞動量。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提高,教育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村女性享受更高生活水平,農村家庭買各種現代家電,例如洗衣機、電飯鍋、電子熨斗、吸塵器等科技產品,降低了農村婦女的家庭負擔。為了提高家庭經濟收入,很多農村婦女走出農村去外地打工,改善生活、開拓視野、提高生活質量。
四、結語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改變著農村的社會結構、生活空間,影響了男女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拉近了城鄉差距和改變農村的封閉性狀態。這對農村婦女提供更大的自我提升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對農村婦女的社會性別能夠帶來更多的變化。同時,農村婦女社會性別角色的變遷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有效地拉近了城鄉之間的扶貧差距。
參考文獻:
[1]李斌.社會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14頁.
[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21頁.
[3]高小賢.中國現代化與農村婦女地位變遷[J].婦女研究論叢,1993(1).
[4]甘肅工業大學《農業產業化中農村婦女作用問題研究》課題組.農業產業化中農村婦女地位及作用分析研究[J].開發研究,2001(2).
[5]張樂天等.負擔大學第三屆社會性別與發展論壇論文集[M].北京: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