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北燕
摘 要:工業化、信息化之后的AI+浪潮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途徑和方式,如何適應這一重大趨勢的變化,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正在成為當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建設的新課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思維模擬;自主學習能力
2016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一些科技專家甚至預測,未來人工智能由于具備圖像識別和語義分析的強大能力,甚至會取代教師。大學生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其在校期間的自我學習方式是否會因此而改變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筆者試圖從人工智能的功能特點、大學生自我學習的現狀目標以及二者的關聯上尋找答案。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它涉及到諸如意識(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維(MIND)等多個領域。人工智能原本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從目前的研究方向來看,AI技術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豐富,它的影響已經從傳統的計算領域延伸到了城市治理、旅游、醫療、教育等傳統行業,AI+日益成為所有傳統行業必須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就人工智能而言,它其實不單純是一門科學技術,應該講它一門邊緣和交叉學科,屬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其本質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對于人的思維模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結構模擬, 仿照人腦的結構機制,制造出“類人腦”的機器;二是功能模擬,暫時撇開人腦的內部結構,而從其功能過程進行模擬。從這一個意義上來講,人工智能所擁有的能力確實將對人類的學習成長思考本身產生重大影響。
二、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及目標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精辟地指出:“未來的文盲, 不再是不識字的人 ,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而且不會自學提高,不會自尋信息的人。”大學生經過了12年的基礎教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我學習能力。而大學期間的自我學習能力往往是一個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最直觀體現,也是學生今后生存能力的重要基礎,自主學習能力甚至將決定一個人今后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大學學習的目的除了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科研,讓學生具備自我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從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知識獲得與應用能力、學習過程自我監控能力、學習資源管理與應用能力都只是處于中等水平[1]。許多大學生還習慣于高中階段的填鴨式教育方式,不習慣自我控制和規劃時間,滿足于課堂上老師的講課,對自我能力特長的認知、對今后的職業規劃一片茫然。綜合起來,當前大學生自我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自主學習缺少計劃性,許多學生對學習規劃非常隨意,學習沒有系統性,因此很難達到大學培養的目的;二是缺少學習的內在動力。許多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必修學分去選課學習,并沒有從要要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方面去思考大學學習的目的,這種動力的缺乏使學生缺乏了好奇心和上進心,甚至一定范圍存在沉溺于網游等不良現象;三是自我調控能力不足,缺乏正確的學習策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能力是一種基礎能力,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思維感知和情緒。[2] 由于目前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很多,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被網游、聊天、視頻等網絡信息分散精力,使學習者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四是自我學習的方法和能力不足。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的成長環境和個人綜合素養造成的,另一方面大學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也不能完全適應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特點,導致學生學習能力差,比如教師不重視組織教學,課堂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教師上課大多關注知識內容的講解 ,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較少, 沒有有意識地指導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另外 ,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脫節, 也是造成部分學生興趣索然的重要因素。[3]
三、人工智能如何助推大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
人工智能作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不可阻擋的趨勢,將會和之前的互聯網一樣,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何發揮人工智能在大學生自我學習方面的正面作用,應該成為當下大學生培養教育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自從人工智能出現起,就存在一種人工智能威脅論,這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最終會取代人類,這里面當然也包括學習的能力。比如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就在2015年9月拋出人工智能威脅論,表達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假設未來人工智能不僅在技術層面,而且在思維和情感領域也有突破,會不會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筆者認為這需要從教育的核心本質以及人與機器的區別等角度進行審視。教育的任務是教書育人,這里不僅是傳授知識和自我學習,而且需要通過情感的投入、個性的思考塑造獨特的品質。筆者認為這些帶有個性化色彩和豐富情感的內心世界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但我們確實應看到人工智能給學生自學能力方面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存在消極的方面。
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改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大環境。在各種智能感知設備和技術無處不在的校園里,所有的學習要素包括圖書、教師、課桌、宿舍、講座、沙龍等都鑲嵌到有形的校園物理空間和無形的虛擬數據空間中。當學生踏進校園就可以完成人臉識別,離開校園自動告知家人,進入教室多媒體設備已經開啟,需要的圖書資源24小時語音調取、不同國家的專業課程在線實時翻譯、身體不適發出報警求助,上課開小差收到友情提醒,課堂討論根據參與度自動調節課堂氛圍。新技術的使用將會使學生自我學習的環境發生巨大轉變,在校園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實現各類學習資源的調用和支配,實現了從環境的數據化到數據的環境化、從教學的數據化到數據的教學化、從人格的數據化到數據的人格化轉變[4];二是人工智能也改變了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指導者的角色。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始終需要有指導和解惑的主體,以前這個角色當仁不讓的是高校的教師。但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不可避免的被削弱。特別是一些諸如專業課程、知識體系規劃、校園信息獲取等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當然有些比如說情感溝通、創意交流、個性指導等方面人工智能是鞭長莫及的;三是人工智能會對自主學習的方式產生巨大改變。比如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可以用在語言的自主學習和效果判別,人機協同可以從知識關聯和群體分層方面分析學生個體知識掌握情況、推送學習建議,更能從大腦思考方式、個體性格特點,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自主學習內容、方法、路徑,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欲望。
至于人工智能的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過分的依賴人工智能會讓學生產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不足,或許連簡單的學習計劃的制定無法獨立完成。另外無處不在的人機交互環境會對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和校園文化構建產生不利影響,這些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總之,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確實將改變我們的大學校園,改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面對這一不可阻擋的趨勢,學校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守住對教育初衷的堅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國耀,連榕.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狀調查研究[ J].集美大學學報,2010 (1):43-47。
[2]程靜.慕課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8):36-41。
[3]張翠華,李京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分析及提升策略[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9):28-31。
[4]人工智能給未來教育帶來深刻變革,中國日報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