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償 李林
摘 要:目前各類高校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從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體系、師資建設等方面闡述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取得的經驗,指出了高校在鼓勵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提高創業成功率的若干措施,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1]。當前各大高校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大面積創新創業教育,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且善于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專業技術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化、經濟化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涵,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來服務經濟建設、推動社會發展。為此,高校應構建完整有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以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的發展戰略目標。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內涵定位
應用型本科高校有其自身的特色,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在技能方面的培養,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近年來廣東白云學院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大力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改革,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考核形式均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學生在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專業技能為前提,才能更好的在專業知識領域尋找創新點,并且通過團隊自主研發轉換為經濟效益。
大學生創新是采用新思維、新方法或者是在原有基礎之加以改進,使之轉換為更先進的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大學生創業是直接與經濟效益相對接,從發現商機、啟動計劃、風險投資、具體運作獲得實際利益的過程。
大學生創新與創業二者相輔相成,首先通過技術層面的創新,將新技術、新方法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即達到創業的首要條件,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應當有別于技術層面較低的開辦公司或企業,應該以掌握核心科技為主線展開的創業。總之,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過程,高校必需有針對性地構建科學而完整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深化現有專業教學改革,以專業教育為依托培養創業技能,把創業教育理念和內容融入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環節。把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內容納入各院系辦學質量評估體系,建立規范的評價標準,增加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的熱情[2]。
(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全面展開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上認識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創新創業學分,對綜合性、實踐性較強課程以創新作品、創業計劃為最終考核對象,在部分選修課程中增設跨專業教學,從而建立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和團隊研究。
(三)建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應由多學科及綜合學科組成,課程內容具備了創新創業所需的交叉性和綜合性、實踐性強、創造性強等特點。一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應高度緊密地與專業基礎課程銜接,在扎實的專業技能基礎之上進行可操作性的技術創新,其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實踐性強,更多地是將理論應用與實踐,實踐環節明顯增多;第三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有很強的創造性,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極易形成頭腦風暴[3]。
課程設置與安排上逐步完善由核心課程與相關課程結合、專業課程與跨專業課程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的課程體系,進一步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4]。
(四)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高水平師資團隊
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團隊一定是由多元化專業教師組成,以廣東省工科設計大賽慣性避障小車設計為例,慣性避障小車涉及單片機編程、數控編程與加工、車輛工程、機械設計等多門學科,指導教師團隊須有多元化知識背景;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例,一項創業項目由技術員、會計員、市場營銷員等跨專業團隊組織,單一專業教師無法全面有效指導,必須是由多學科或是跨專業教師指導團隊才能更好地完成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工作。建立一支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研究水平較高的師資團隊決定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層次。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基本屬于課本之外,始終以學生為“主角”,教師為“導演”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導向來展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教師自身需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開拓眼界,順應時代發展,緊跟行業最新發展動態,不斷積累實踐指導經驗,真正意義上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起到“引路人”的作用。
(五)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是創新創業教育落地的根本保障,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學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校內規劃創新創業U創長廊,創新實驗室、創業創意工作室、創業創意孵化區等系列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在全校全面鋪開,全校參與創新創業活動覆蓋率達100%。按專業配備校內指導導師牽頭、校外專家定期來校解決相關行業問題,并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把U創長廊打造成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活動陣地,同時建立健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
(六)建立“賽教結合、以賽促學、以賽驗教”的模式[5]
創新創業教育成果一定程度上體現于參加由政府機構舉辦的各類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近年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眾創杯”、“挑戰杯”、“藍橋杯”等系列賽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國字號賽事參賽率達100%,2017全國大學生智能互聯創新大賽獲國家級一等獎、2017“藍橋杯”獲國家級二等獎,省級一等獎等,學生參與各項創新創業賽事很好的檢驗了科技創新成果,激發了學生在專業領域學習的熱情,教師在教學反思中也會緊跟科技發展最前沿,將新思維、新的設計理念融入教學,教學素材可達到及時更新。
三、建立創新創業成果孵化體系
(一)成果轉化
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的轉化是衡量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硬性指標。當前各個高校積極投入了大量了人員和經費組織學生開展各項創新創業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何將創新創業成果直接轉化為學術成果將成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下一個目標。例如以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及廣東省學生聯合會主辦的“攀登計劃”項目鼓勵學生在將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在高水平期刊發表;由教育部主辦的互聯網+創業大賽鼓勵學生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專利,增強學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二)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應發揮校企合作
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課題特別是工科類基本以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引申出來,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較少,基于此類情況創新創業課題研究要想發揮出產業影響力必須結合行業頂尖的企業課題。特別是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積極與企業實戰課題相結合開展各項創新創業活動,發揮校企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應注重基本技能、基本技術,技能與技術必須緊密結合企業實戰課題,進而達到創新創業成果真正為實際生產服務。
(三)發揮政府部門的孵化作用
大學生創業將科技創新成果轉換經濟效益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涉及大學生就業問題,由于大學生剛剛踏入社會,普遍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創業起步資金缺乏、創業渠道基本為零,企業經營策略尚處在初級階段,創業因素未能完整體現在創業計劃書中,一定程度上大學生初期創業難度相當大[6]。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是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設立創業的專業指導團隊,聘請企業工程師、風險投資家等組成答辯專家小組,在創業可行性、創業風險規避等方面嚴格審核把關,創業資金方面雖然政府出臺系列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據2016年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數據,2016年全年申請獲批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初創資金占政府劃撥資金2%,由此可見政府政策資金未能有效發揮。積極申請各項政府扶持政策是大學生創業初期解決資金短缺的一項重要渠道。
四、結論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各類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目的在于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的新型人才,對促進科技發展、產業轉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高校、政府、企業等多方機構共同完成,目前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逐步完善。提高科技創新含金量,創業不盲從,創業初期資金缺乏、風險規避等問題仍亟待解決。從高等學校角度來講,現階段應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組建一批高水平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教師隊伍,建立起良好的激勵機制,以保障創新創業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 [EB/OL].[2010-05-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2]尹翔,郗芙蓉.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中國高校科技,2015,(03):75-77. 2015.03.025
[3]尹喜.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J].臨沂大學學報,2015,37(02):44-46. 2015.02.010
[4]姜慧,殷惠光,徐孝昶. 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3):27-31.
[5]李孟歆,欒方軍,劉劍等.高等學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118-119.
[6]孫英浩,韓佳昊,崔晨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機構體系構建[J].高教學刊,2016,(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