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 要:責任意識是大學生社會化水平的重要表現,也是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目前很多大學生存在責任意識淡薄、責任意識外化于行困難等現實問題,加強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既是新時代對輔導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命題。
關鍵詞:大學生;責任意識;輔導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政工作既面臨著嶄新的寄語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然而,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責任意識單薄的現狀。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輔導員日常工作的開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意義。
一、大學生責任意識單薄的原因探究
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包括他們的言語、行為應對學校、家庭和社會負責,他們對自己的言行應承擔相應的責任[1]。當代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責任意識單薄,分析探究,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社會活動復雜化,信息傳播快速化
在信息化的社會,隨著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化,大量碎片信息在網絡上快速傳播,信息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大學生也逐漸成為網絡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和參與人群。某些虛假言論和極端的負面網絡語言都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侵蝕。社會活動日益趨向復雜化,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加快,部分學生存在物質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和功利心態,責任意識單薄[2]。
(二)家庭因素影響
家庭因素是影響個人成長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校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集中表現出自理能力差、個性自私、集體感缺失[3]。個別家長唯成績論,忽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生活觀念呈現多元化。
(三)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學生成長、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對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習慣養成和培養健全人格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有部分學校,仍將學習成績作為發展的“硬標準”,在學生素質培養和思想引導方面重視不夠、思路不寬、辦法不多。一方面不少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僅限于完成教學,缺乏創新。另一方面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應該承擔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但目前很多輔導員工作重點聚焦于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忽視對大學生思想的引導,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方面不夠重視[4]。
(四)大學生自身認知偏差。
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堅定的現象,許多大學生認為學習思政課和參與思政教育活動,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獲得感不強,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久而久之,在忽視思想政治學習的同時,其自身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也在逐漸弱化。而且在信息化和娛樂化的年代,當代大學生的精力被碎片化、分散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認同度低,不能夠很好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和紅色基因,沒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心中,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日常表現
高校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缺失,表現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經觀察調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角色定位不清晰
目前很多大學生存在角色意識不清晰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在校不履行學生的義務和責任,忽視學習,消極對待學業。個別學生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教學規定,學習靠督促,學習主動意識不夠。曠課、不遵守課堂秩序、學期末掛科情況頻發。家庭中,缺乏為人子女的責任意識,探究其原因,均因學生角色意識模糊,自身定位出現偏差,責任意識單薄。
(二)趨向功利自私,個人責任意識單薄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表現出功利自私,在學習生活中時刻以自我為中心,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對集體活動不積極不主動,嚴重缺乏集體感和責任意識。一部分學生對于學校、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意識僅產生于功利性的目的,而不是道德感的驅使和約束。如在班級建設及參與活動方面,忽略自身價值的提升和鍛煉,只在乎功利性的回報。
(三)學生干部隊伍責任意識減退
學生干部隊伍是學生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和骨干力量,更是學生群體的先鋒隊,發揮著聯系同學與老師的關鍵作用。學生干部應該時刻保持先進性,做好老師與同學溝通的橋梁和紐帶。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干部出現了消極、功利的心態,加入學生干部隊伍只為了入黨、評優或就業,在工作中缺乏責任感,完成任務敷衍了事,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學生干部隊伍的發展。
(四)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缺乏誠信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薄弱,歸根結底是因為缺乏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時刻影響著大學生們,不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缺乏誠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中非常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校園中隨處可見大學生不文明現象,不服從學校、學院的管理的事件屢屢出現,在出現不良后果時,不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責任。
三、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單一,辦法不多
目前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多局限于理論說教,實踐培養還不夠。在輔導員開展日常管理服務工作時,應充分利用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敢于擔當,敢于負責,特別是對學生干部隊伍的責任意識培養。應該傳授學生干部正確的工作方法,在鍛煉提高他們工作能力的同時,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
(二)重視不夠,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輔導員老師的工作重點多集中在處理學生的日常事務,對學生思想引導、習慣養成、意識培養方面還不夠重視,僅限于完成任務,而不關注工作的實效性。尤其是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沒有專門的活動設計和培養計劃,導致大學生責任培養工作糅雜于其他工作中,教育效果不佳。
(三)意識守舊,創新不多
在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時,部分輔導員老師仍舊堅持灌輸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沒有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和特點創新工作方法,在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培養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忽略創新教育途徑和渠道,沒有很好地利用網絡等大學生們感興趣的教育平臺開展工作,工作流于形式化,實效性不強。
四、新時代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途徑
(一)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利用班會、年級會進行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把握關鍵的時間節點,既注重理論教育,同時又注重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體現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知行統一。利用實踐活動,通過反復的責任鍛煉,使學生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責任品質。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選擇力和判斷力,一方面從外在上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教育;另一方面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充分認識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以及責任意識對發展的重要性。
(二)打造多樣化的責任意識教育平臺
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一直以來大多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傳統課堂的思政理論課和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為其主要平臺。新時代下,隨著大學生生活的日益豐富化和需求的多元化,打造形式多樣的責任意識教育平臺已經勢在必行。充分利用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群體,開展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責任意識教育活動,力求在活動中增強學生們的主體責任意識。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大學生網民已經成為網絡活動的主力軍,每天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無不對學生的思想和生活進行沖擊。如何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將網絡發展為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的主要陣地,在信息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利用各種網絡微平臺開展責任意識教育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責任意識教育的參與度,增強教育活動的實效性[5]。
(三)將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與新時代新要求相結合
新時代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要求,在新時代下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輔導員老師應圍繞新時代發展的主旋律,通過責任意識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方向感,幫助學生在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坐標中思考人生定位、確立人生目標、明確努力方向,切實服務學生健康成長。將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服務中,切實增強學生獲得感,深入學生的生活場域,傾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需求,善于從學生的視角、聯系學生實際來設計和安排責任意識教育內容。
參考文獻:
[1]龍景奎,劉國棟,王文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弱化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 73-74.
[2]申志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大學生責任教育[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 2015,32(2):78-79.
[3]趙郝銳.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N].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123).
[4]梁幫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初探[J].文教資料,2011,(4):224-225.
[5]高萍美.論網絡空 間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育形態[J].中青年學者論壇,2016,(522):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