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富 胡建輝 王培強 韓亞惠
摘 要:《制茶學》是茶學專業一門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核心主干課程,在茶學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文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角度出發,結合茶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技能培養目標,闡述了《制茶學》課程建設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及其注意事項,以期為培養具備茶葉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的專業技能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制茶學;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4-0122-3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能夠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活動的技術或專業人才。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安鑼W學科”作為一門二級學科,也首先出現在中國。目前,我國設有茶學專業的本科院校有22所,茶學高等教育已為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對國家和社會有高度責任感,具備良好科學文化素養,掌握農業生物科學、茶學、食品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茶樹栽培育種、茶樹病蟲害防治、茶葉加工與品質檢驗、市場營銷、茶藝表演、食品及飲料加工基本能力和素養,能在農業、工業、商貿等領域或部門從事茶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制茶學》是茶學專業一門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核心主干課程,是發展茶葉生產的一門應用科學。該課程主要講授鮮葉性狀的內在根據和制茶技術的外在條件與產品質量的轉化規律,講授茶葉加工原理、加工工藝、加工方法及相關技術等。通過本課程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掌握從事茶葉生產與加工、茶葉營銷及茶文化傳播等職業崗位群工作所必須具備或掌握制茶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制茶品質,降低茶葉加工成本;使學生在茶葉加工實踐中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主要茶類制造,能獨立指導和組織茶葉加工生產,能總結和推廣先進制茶技術,指導茶葉的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為實現茶業高產、優質、高效服務;了解國內外制茶科學技術動向。因此,本課程承擔著培養茶學專業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和提高茶葉生產技術的雙重任務。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制茶學》課程建設的核心是六大茶類加工工藝的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具備較高的制茶技術和社會服務能力,針對這個核心,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設計與強化,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
1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特點
1.1 知識結構要圍繞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 應用型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適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茶學專業本身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掌握茶樹育種、栽培和病蟲害防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茶葉加工與深加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掌握茶葉審評與檢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茶藝表演、茶文化傳播和茶葉經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國內外茶產業發展現狀及相關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課程設計以實踐性為主,教材也在不斷完善,新版《制茶學》(夏濤主編,2016)教材對六大茶類的傳統加工工藝及現代加工工藝都進行了完善,其工藝參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為一線生產的理論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能力體系的培養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 應用型人才在能力培養中特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比較而言,對于科研開發能力就沒有了更高的要求。茶學專業本科生要具備從事茶樹育種、栽培、加工、審評檢驗、茶藝、茶葉營銷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具備茶葉生產和解決茶葉生產中常見問題的能力;具備較強的調查研究、新產品研發、組織管理、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這些能力要求都是結合茶產業一線生產的實際需求。
1.3 培養過程強調與一線生產實踐相結合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強調與一線生產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等,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而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特別重視的畢業設計與學位論文,一般不會有過高的要求。同時在一線生產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組織管理與決策能力、語言溝通交流和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等。
2 《制茶學》課程建設中實踐技能培養途徑
2.1 課堂教學材料
2.1.1 PPT盡量展示茶葉加工過程中的實景照片 中國茶區廣闊,因受地域、實驗條件等限制,學生無法實地制茶,因此教學素材至關重要,網絡上的照片大多經過修飾,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的時候,應以實景照為主,以使學生比較容易感知茶葉的加工場景及加工工藝。
2.1.2 播放六大茶類加工的典型短視頻 觀看教學視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尤其是一些教學實習也不能接觸到的茶類加工工藝,這些視頻教師要精中選精。以位于江北茶區的青島農業大學為例,本茶區無黑茶生產,茶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黑茶加工時難度變大,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對這塊知識清晰化,初步掌握黑茶的制作工藝,課后通過實驗或實習,利用北方的原料,可試制黑茶,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制茶技能。
2.2 實驗課內容 通過實驗課程的開設,培養學生的制茶能力,豐富理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可以印證、鞏固和豐富課堂理論教學,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掌握有關茶葉加工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思考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使之成為認真踏實、應用創新型的高級專門人才。
實驗課制茶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首次制茶,學生充滿好奇心,因此教師在準備這部分教學內容時一定要細致,要充分考慮鮮葉的適制性,制作工藝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實習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比如名優綠茶與大宗綠茶的制作,要學生充分認識到鮮葉的采摘標準要求、加工工藝的不同之處、加工適度的判斷標準以及清潔化加工的要求等。
2.3 教學實習 教學實習的目的是學習各類茶葉的加工工藝及其使用的加工設備,建立感性認識,增強實際操作技能,掌握茶葉生產過程的技術要求;進行茶葉的制作學習,掌握制茶技術對茶葉品質特征的影響,能夠對茶葉產品進行評價。
教學實習要先于理論課或者是同步進行,其主要內容是參觀茶葉企業,了解茶葉加工廠的設備及制茶工藝,同時進行茶葉初制的實訓,為理論課的學習奠定基礎。以青島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為例,《制茶學》的課程學習安排在第5學期,《制茶學教學實習》安排在第5學期的第3周,有2天的參觀考察學習,同時進行綠茶、紅茶、烏龍茶的初制,通過此次實習,學生初步掌握了制茶技能,理論課學習時會相對容易很多。在教學實習過程中,教師要系統講解,參觀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重點講解,學生要做好筆記,
2.4 生產學習 生產實習是理論知識在生產實踐中驗證提升,掌握主要茶類生產技術,熟練使用主要制茶機械。要求學生踏實學習,全身心投入到茶葉生產過程,認真記錄實習過程并撰寫實習報告,積極參與交流討論。
生產實習是提高茶學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階段,高校一般情況下設置5~6周的實習時間,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對制茶工藝的每個環節進行訓練和掌握,同時要根據茶產業發展需求,結合企業生產狀況,進行茶產品的開發及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此次實習的管理和考核需要指導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互相配合,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對學生形成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還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全面提高學生的制茶技能。
2.5 畢業實習 在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最后1次綜合性實習,進一步加強專業技能訓練,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為走向生產第一線,解決茶葉科研、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奠定堅實基礎。青島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畢業實習安排在第8學期,主要分為2種形式:一種是去企業實習,提前感受工作狀態,除了提高專業技能外,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另外一種形式是在學校進行實習,這部分同學以考研的為主,實行導師負責制,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實習計劃的制定和安排,多數情況下是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進行,對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提升。
2.6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創新項目以提高學生的研發能力為主,學生自行組織團隊,專業教師進行相應指導,提升學生作為項目主持人的能力。在創業能力培養方面,高校要緊抓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平臺建設3個角度聚焦學生就業創業意識、就業創業能力和就業創業人才培養,不斷提升茶學專業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質量,具體有以下途徑。
2.6.1 導師制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青島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從大一開始實施導師制,使學生提前進入研究性實踐,并以項目研究為載體,對科研興趣濃厚、創新意識強的本科二年級以上學生設立科技創新項目,由指導教師全程監控,具有創新性的研究結果,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了較高研究水平的論文。
2.6.2 試驗、實習改革 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主動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努力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為進一步濃厚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氛圍,學生到相關企業、基地、園區、科研院所等單位,參加茶葉生產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專業相關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
2.6.3 參加競賽促進創新創業能力 通過大學生創業技能競賽,以及參加各地市的茶藝比賽等,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科學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6.4 參加職業技能培訓 鼓勵、引導、協助茶學本科生參加中級茶藝師、中級評茶員等國家職業資格考試,鍛煉學生的能力,為就業奠定基礎。
2.6.5 聘請校外導師 聘請優秀茶葉企業管理人員為校外指導教師,高校與企業聯合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讓企業人員參與管理,傳授經驗,讓學生提前在大學期間得到實戰經驗,為創業成功增加砝碼。
2.7 教師科研課題 教師的科研成果及時補充到實踐教學中,體現“以科研促進教學”的理念,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的思想,使教學內容得到提升,實現科研成果反哺實踐教學的效果。運用科研成果讓茶學本科生掌握茶產業最新技術動態,對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提升自身實踐操作能力具有積極作用。科研成果作為實踐教學內容,為學生適應產業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實踐技能基礎。
導師負責制是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課題的重要舉措,青島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在第2學期末進行雙向選擇,老師把自己的課題及研究方向發布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一旦分配之后,學生和老師組成1個小組,在大學學習期間,有充足的時間參加指導老師的課題,拓展茶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同時,教師在社會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帶領學生參與其中,從時間和空間上擴大覆蓋面,讓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接軌,使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
2.8 茶學專業校外綜合實踐基地的建設 校外綜合實踐基地是茶學專業大學生進行茶學實踐技能綜合培養的重要場所,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建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學生可以比較容易地融入企業一線崗位,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到實踐過程,進行實戰訓練。在此平臺上,不僅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提升,其適應社會的能力也能得到鍛煉。校外綜合實踐基地的運行,要有專業教師和企業人員對接,對實踐內容與方式要進行合理規劃,比如對茶樹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控、制茶技能、茶藝、茶葉營銷等進行合理分配,有條不紊,以促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制茶技術是企業產品質量穩定和提升的重要支撐,是學生在綜合實踐基地進行實訓時做的比較多的一項工作,因此不僅要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而且導師要及時指導,企業技術人員同時要積極引導,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將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9 社會實踐活動 制茶技能大賽,在全國各地舉辦較多,是倡導“茶為國飲”,傳承非遺傳統手工制茶的重要舉措。學生參加制茶技能大賽等社會實踐活動,是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的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是培養一線茶葉加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多多鼓勵學生進行參與,以點帶面,提高學生學習制茶技能的積極性。參與制茶技能大賽,還能提高學生知名度和學科的影響力,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也起到促進作用。
3 結語
應用型人才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主線,社會對這種人才有著廣泛的需求。茶學專業實踐性很強,《制茶學》的教學在茶學專業人才培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通過以上培養方式的運用,從時間和空間上擴大學生的覆蓋面,提高《制茶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制茶技能和社會服務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為茶產業發展的新形勢下培養優秀專業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威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茶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136-138.
[2]李適,傅冬和,肖文軍,等.茶學本科教學中關于創業教育的探討與思考[J].茶葉通訊,2017,44(3):3-6.
[3]寧井銘,毛曉文,陳娟.茶學教育實踐新平臺的構建及意義[J].現代農業科技,2016,(23):281-283.
[4]郝志龍,林宏政,李磊磊,等.基于新技術成果的茶學專業人才實踐能力提升探討[J].福建茶葉,2017,(9):176-177.
[5]葉一江,王彬彬.新常態下茶學專業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及創新發展思路[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1):34-36.
[6]林宏政,郝志龍,金心怡,等.茶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創新發展思路[J].福建茶葉,2016,(01):170-172
[7]魯靜,林金科.茶學專業本科生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建設探討[J].茶葉學報,2017,58(2):71-7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