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宏 齊宇飛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多元文化的涌入對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國家重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但當前僅依靠思想政治課程的作用不容樂觀,因此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公體課具有的體育教育價值觀、課程性質、教學目標,發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吻合,所以從理論方面論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公體課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接下來進一步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和推動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公共體育課;融入
2012 年11 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有的價值觀,是全社會成員實現中國夢和個人夢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青年大學生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抓好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然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改革開放的深入,多元文化大量涌入,多元價值觀也緊隨其后,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高校面臨著強烈的價值觀陣痛期。但隨著“課程思政”在各個高校的逐步推行,多類學科融合思政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模式方興未艾,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在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重要作用,是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因此,本文試圖從理論的角度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公共體育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下一步探索兩者融合的路徑和方法奠定基礎。
一、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國際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以前所未有的廣度、速度、深度推進。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讓世界經濟增長“提速”前進的同時又極大增加了國際風險。特別是隨著大量外來文化的涌入,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受到嚴重地侵蝕和沖擊,威脅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因此,重視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問題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普遍共識,各國都在積極探討如何發揮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觀的作用,達到凝聚社會思想共識、維護民族個性,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目標。
(一)國家重視大學生價值觀的養成
高校不僅是知識、人才匯聚的地方,也是各種社會思潮和多元化價值觀聚焦之地。當前,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自由主義思潮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對高校學生進行強勢滲透,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極大的挑戰和危機。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1]另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多次反復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習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和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必須根植于文化。在文化建設上,要突出核心價值觀這個“主心骨”、“要使核心價值觀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13 億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動指南。[2]并且在2014 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師大青年學生座談時講到“穿衣服”和“扣扣子”的比喻,[3]恰如其分的指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認同和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用之才,是高校正確履行職能,并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對我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但如何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話語權,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開展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為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筑大學生精神家園。
(二)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存在一些問題
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目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承擔起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并養成合理的行為習慣的任務。[4]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道德教育納入整個課程和學校的工作中,并試圖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其他學科的研究中。如美國,新加坡,日本等,都是把學校體育作為德育的載體,為學生的道德發展奠定了基礎,認為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目的地和價值取向。[5]然而,在國內普通高校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為形式不能與時俱進,理論課教育內容比較枯燥并與社會化存在脫節,因此不再受到大學生的廣泛歡迎。國內學者楊海燕認為,當前思想政治課程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強調理論教學,輕視實踐經驗,忽視道德教育主體本身的需要;除德育教師外,其他專業教師不重視德育,不充分利用隱性教育資源。第三是缺乏對思想政治課程的預評估系統。因此,筆者提出了學校的所有課程應該滲透德育教育的建議。[6]盧伯春也認為,當前學校德育正在向人性轉向、生活轉向、實踐轉向和學科融合轉向。[7]
為了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多樣性,必須借鑒國外德育經驗,保持我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渠道,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因此,可以讓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顯性教育和體育課程的內隱教育,體育課程的動態和思想政治課程的靜態高度整合,形成協同和創新發展的合力。
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的可行性
在公共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身體、心理、社交等都在同時運作,除了身體的運動,也不斷在做興趣愛好的選擇、培養與性格意志的錘煉。與此同時,他們也發展了服從領導的團隊意識、相互關心的集體主義精神,而榮譽感、歸屬感、樂觀的人生態度也都在體育教學中得到加強,這都是其它教學課難以做到的,因此公共體育課在培養學生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與價值。
(一)體育教育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吻合
梁啟超認為真正的體育教育是“通過身體練習獲得優于本能的意志品質”,培養“尚武精神”對于人格塑造和民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8]從教育的層面看,“尚武精神”并不是要讓我們崇尚武力,更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不畏險阻,勇往直前的膽量,培養一種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這種精神在國家處于危難之際往往能升華為愛民族、愛國家、為國赴難的崇高品格。在當時這是一種難得可貴的理念,而在現在學校體育也應當對此有所借鑒。
首先,進行體育練習期間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個人在進行身體鍛煉時需要克服種種身體困難,但這也是培養人意志品質陶冶情操的必經之路。其次,體育比賽中的禮儀、形式,有助于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和長輩有序的規矩,對規則的尊重可以培養學生自律自制信念。然后,競賽是體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對比賽勝負采取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具有導向作用,且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對學生培養自強不息和追求卓越的品質具有很大作用。另外,體育活動的集體性需要在活動中與他人進行合作、競爭,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可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最后,因體育具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任何人在進行體育活動中都要遵守競賽規則,擁有守法守則意識;并且任何人在體育活動中都是平等的,體育也應當堅持公平、公正和公開的核心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
由此可見,體育所蘊含的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團結協作、遵守規則、愛國主義、公平正義和人人平等等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文明、友善、和諧、愛國、敬業、公正、誠信”的內容具有一致性。
(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符合體育課程目標要求
2002年開始在我國所有普通高校實施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規定普通高校的公共體育課,既要達到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體育素養的目的,同時也要將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課程之中。[9]這就要求大學生通過大學體育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其良好的道德精神,通過公共體育課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 這是通過公共體育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政策依據。
另外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包括運動參與、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個領域目標。[10]其中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和身體健康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強健其體魄并提高學生專項技能,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是培養學生奮斗拼搏,克服困難,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質,使他們學會調節情緒; 同時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團結協作的社會意識,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讓其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精神。五個目標不僅反映了大學階段體育課程的教育目的,而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基礎和價值標準,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一致的。
(三)公共體育課堂教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
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教育,但理論教學缺乏生活性、實踐性,教學內容也與現代生活和現實的社會存在一定的脫節,難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轉化為行動。潛移默化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而體育教學因具有開放性、實踐性、感染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將教育的目的和意圖隱藏在體育教學這個載體中,讓學生在耳濡目染和親身經歷中自然地實現預設的效果,并且讓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認識到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將思想政治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從而達到德育的最高境界。另外相對于思政課而言,普通高校一、二年級的學生更喜歡公共體育課這門必修課,因此充分利用公體課來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自強不息、公平競爭、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明顯的寓教于樂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
三、總結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實現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功能是體育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時在理論方面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體育教師應該利用高校公體課這一平臺,以體育教育為載體,不斷探索合理方法并優化課程設計,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公共體育課堂中,充分發揮公共體育課特有的育人功能,讓大學生主動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凝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C].人民日報,2014.2.24.
[2]習近平.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海淀區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C],2014 年5 月30 日.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C].2014 年5 月4 日.
[4]朱曉菱.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 內江科技,2017,38 (11) :75-76.
[5]戚萬學,唐漢衛.學校德育原理[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13.
[6]楊海艷.美國品格教育對提高我國高校德育時效性的啟示[J].前沿,2007(7).
[7]盧伯春.“多維整合”學校體育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5(10).
[8]姜志明,樊欣.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9]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
[10]教育部,共青團.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C].教育部網站,20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