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鵬
摘 要:班級管理是大學生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班級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學校的學風建設和教育質量。傳統的新生班級管理存在形式傳統,結構單一,缺乏針對性,缺乏反饋機制等問題。本文進一步探討加強與改進大學新生班級管理的應對策略,包括對新生加強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班級管理制度建設、提高新生班級管理工作者的能力等。
關鍵詞:班級管理;新生教育;存在問題;應對策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班級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要著力加強班級集體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等活動,發揮團結學生、組織學生、教育學生的職能”。由此可見,高校做好班級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高校班級內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缺乏集體歸屬感,對集體事務漠不關心,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小團體現象比較普遍,班級缺乏凝聚力。
大學新生從高中進入大學,迎來人生重大轉折,學習方式的轉變,生活環境的改變,讓大學新生總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應性。結合新生教育,做好大學新生班級管理對于大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對于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新生班級管理形式陳舊,很難迎合大學新生特點和需求,在結構上體現出了不均衡的現象,不能較大程度地滿足新生的實際需要。
一、大學新生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班級管理制度陳舊,缺乏反饋機制
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級制度對學生的行為具有積極的約束作用。合理的班級組織機構的建立和班級核心力量的培養,是班級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開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培養班集體的重要策略。現有的高校班級管理模式多數是以輔導員為核心,班長和團支書負責制的管理模式,而很多其他的班干部崗位形同虛設。一方面,班級干部的工作能力參差不齊,在班級中的領導力不足,無法動員全班學生積極為班級建設作貢獻;另一方面,專業學習任務重,課外活動繁多,班級成員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團隊力量得不到充分發揮,班長和團支書常常“孤軍奮戰”,造成了“一人勞動、眾人旁觀”的被動局面。另外建立健全反饋體系是新生班級管理工作所必備的,新生班級管理常常處于學校教育管理的邊緣,缺乏量化考核辦法,高校內部各部門要素無法緊密協作,不能形成動態運行體系,難以形成系統性。
(二)班級凝聚力缺乏,班集體意識淡薄
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是95后獨生子女,在被溺愛的環境中成長,部分學生過于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性自由,致使他們缺乏集體意識,以排斥的心理對待學校和班級的管理,游離于組織邊緣。新生班級管理要準確把握95后學生群體數字化生活的特點和偏好,要科學研判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和網絡行為規律。高校教學實行的是教室流動制度,班級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班級,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沒有固定的場所和空間,從而形成了“上課來下課走”的自由氛圍。此外,高校學生形成了“班級—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式的生活方式,也有部分同學熱衷于社團活動、校外兼職等,使得生活重心轉移到寢室和社團等,從而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宿舍小集體,阻礙了班級內部整體的溝通,導致學生班級意識逐步弱化,班級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降低。
(三)班級管理結構單一,工作人員水平不高
隨著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而相應的學生管理隊伍缺乏,許多輔導員身兼數職,整天忙于事務性工作,投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級管理工作的時間大大減少。新生班級管理工作往往由輔導員具體組織、實施,人員結構單一,各高校的專職輔導員普遍是剛畢業的碩士生,知識結構欠缺,更重要的是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在當下的班級管理中,輔導員更多的時候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無法做到及時準確把握新生的思想、學習、活動等開展有效的新生教育活動,有的新生不愿意接觸輔導員,即使存在問題也不情愿向輔導員敞開心扉的交流,致使輔導員無法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二、大學新生班級管理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
新生教育工作作為學生班級管理工作的重點,第一,加強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第二,通過新生的德育教育, 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積極人生態度、良好學習生活習慣、頑強的勇氣和毅力、高尚的情操,對整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二)加強班級管理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班風
針對95后學生的特點,以“自我管理”為抓手,實現對大學生自立意識、自理能力、自強品質的培養。班級應當出臺完善的班級成員、團員等管理制度。班級團支部管理制度可采用“一冊兩志三錄”制,即班級花名冊、班團干部值班日志、班級大記事志、會議記錄、活動、記錄、班團費用收繳和使用記錄,這些管理制度旨班級內形成公平、公正、民主、相互監督的良好氛圍。在適當的管理約束下,將學生的日常行為用制度加以規范,鼓勵大學生自主參與班級建設管理,群策群力,通過自我管理的角色轉換,共同為班級中每一個成員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營造良好的學風班風。
(三)提高新生班級管理工作者的能力
高校需要認識到新生班級管理建設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針對學生管理者強化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培訓工作,拓展知識面,豐富學生工作的內容,實現教育信息的有效掌握。教師應該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技巧,向新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注重提升學科專業知識能力以及知識水平,進行學習適應性指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就業形勢,激發學生對職業發展定位的理性思考,幫助在校大學生堅定專業信心、理性規劃大學生涯、科學設計未來發展方向、促進學生的的全面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劉東東,解竣文.基于精細化方法的高校大學生班級管理模式探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
[2] 朱繼光,李浩野.新形勢下高校班級管理模式探索[J].藥學教育,2013(06).
[3]鄒永星.新形勢下輔導員加強班級建設的策略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7).
[4]陳征微,李曉鵬,譚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創新 [J].高校輔導員,2017(3).
[5]鐘立偉,宋曉波.高校“90后”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析 [J].科技創業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