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石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五分之四時間用于講一篇篇課文,上語文課就是講課文。盡管諸多有識之士反復批評,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教師講出來的,但語文課程的主要形態仍然是講課文。究其原因,現行語文教學流程不適合學生學習語文。實踐發現,現在語文教學的一般流程是以“課文內容(非本體性)”為目標,采用“初讀——精讀——總結”的教學流程,這種教學流程本身就是一個適宜于文本解讀的流程。教師解讀的主要是自己對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與兒童文本閱讀感悟相距甚遠。語文課堂里大量時間用于討論教師對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標明晰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實踐活動。在這樣的流程下,“知識、技能、方法”只能“零散、無序、經驗化”地散落在教學環節中,有時,還被老師忽略或省去,其結果必然降低語文教學的效率。為改變這一現狀,許多專家進行各方面的研究,其中,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吳忠豪為我們提出了“語言學習型”的教學流程思路:就是按照語文知識或方法的學習規律,按照“領會知識(方法)——指導運用”的理念設計教學。本人對這一理論進行兩年多實踐,在教學中,以“本體性教學內容(落實知識與過程,方法與技能目標)”為主體,總結并嘗試運用 “認識領會——品味學會——實踐遷移”三步法教學流程,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滲透于教學環節中,這樣的教學流程使語文教學從“教課文走向教語文”,“從理解指向運用”,“從教過指向學會”,課堂效率顯著提高。現以本人曾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橋》教學為例,就三步法教學流程分析如下:
一、認識、領會語言現象
一篇課文可以選擇的語文課程內容很多,這需要教師自己去選擇。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教的內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師解讀文本時認為有價值的都要教,那么每個知識點的教學都只能是蜻蜓點水,一掠而過。《橋》一課,作為小小說,要挖掘的語言現象很多,有的老師認為課文中的對比描寫很突出;還有位教師說這篇課文是層層推進,一層一層揭示這個老支書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有教師說這篇課文結尾揭開懸念,非常精彩。但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發現:學生在寫人文章練習中,往往塑造人物形象時,只是就人物寫人物,學生總是不會用環境描寫來襯托主人公形象,枯燥的、單調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簡單的故事情節總是無法讓孩子們的文章生動,讓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凸顯。而本文,作者筆法的精妙就在于:主人公的描寫著墨不多,但作者將大量筆墨寫盡洪水肆虐與人們慌亂,將主人公置身這樣的環境中,老漢鎮定如山、大愛如山、父愛如山的光輝形象層層推進,最后,印刻在讀者心中。用《橋》這篇課文教會學生用環境描寫來襯托人物形象的筆法是再合適不過了。本節課教學核心價值便是了解小小說,學會小說中“環境襯托人物形象”這一重要寫作技巧。首先,認識本文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這是教學流程的第一步:
(一)認識小說的基本特點、知道環境描寫是小說的重要內容
1、課件出示學生比較熟悉的課文,試著發現這些課文的共同特點,從熟悉的課文引出比較陌生的知識點“小說”。出示的課文有《草船借箭》《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小嘎子與胖墩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生》《金錢的魔力》。
2、課件出示小說的特點及分類: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 按篇幅分:長篇、中篇小說和小小說。
【設計意圖】大致了解 “小說” 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特點,尤其明白《橋》是一篇小小說,知道學習小說要從“環境描寫、人物形象、情節推進”入手。
(二)認識領會本文中的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塑造是怎樣的。
1、默讀課文,用“__”畫出描寫暴雨和山洪的句子,讀一讀,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來描寫暴雨、山洪的,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聚焦重點句段,通過朗讀,分析、交流,讓學生學會作者環境描寫所運用的基本技法:運用“短句、短段”的小小說基本技法寫出情況的危急;運用擬人、排比、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洪水的肆虐、勢不可擋。并通過語言實踐,把作者經典的語言納入到自己的話語系統。如:有的學生這樣描述:“中午的時候,火突然著了起來,一米多高的火苗竄上了房頂,獰笑著向人們撲來,火苗放肆地在地板上搖擺,跳舞……仿佛要吞沒整個世界。”顯然,學生認識領會到本文環境描寫的秘妙之處。
2、默讀課文,邊讀邊用“~” 畫出描寫老漢的語句。讀一讀,想一想,從中你體會到老漢怎樣的品質?凝練成一個詞寫下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初步感受“老支書”精神品質,這種感受學生是經驗化、淺層次,讀一讀就能體會得到的,也為后面通過環境襯托深刻感受人物形象打下基礎。
二、品味、內化語言現象
只是認識領會語言點是不夠的,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抓文本中典型的語言現象,通過品讀、感悟、體驗等言語實踐,學會這一語言現象為最終目的的。在第一步教學中,認識領會了課文中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之后,大部分教師都將訓練點定位在“如何寫好環境描寫”或“如何通過人物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突出人物品質”上,其實,此時教學指向的應該是“本文是如何運用環境描寫來襯托人物形象,并內化這一語文技法。”這是教學流程的第二步:
(一)設疑:引出“環境襯托人物形象”這一寫法。課文明明在寫老漢,為什么用很多筆墨寫洪水和人們?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引出,讓學生初步認識環境襯托人物形象的寫法,然后將教學重點引向 “作者是如何通過自然環境洪水和社會環境人們凸顯老漢鎮靜如山、大愛如山、父愛如山的?”
(二)課件將人物描寫的三句話與環境描寫的句子重組,對照出現,讓學生在原有感受的基礎上,對比閱讀,體會到環境描寫對凸顯人物形象的的作用,從而習得環境與人物交相輝映的寫作技巧。三組對照具體如下:
第一組對照:品味環境襯托人物形象的寫法
將環境描寫重組為三層,與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形成三次對照,讓學生層層深入的品味、內化作者是如何通過環境描寫層層深入地襯托出“老支書鎮靜如山”品質的。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
【設計意圖】通過文本內容重組,讓學生形成強烈對比:山洪如此肆虐,勢不可擋,人們如此的驚慌失措,在這種生死危機關頭,老漢的鎮靜如山的品質對照的的強烈而且深刻。
第二組對照:品味特定環境下人物描寫的準確性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在這樣的環境下,將下列描寫人物的句子中部分詞語換成括號中的詞,行不?“老漢突然跑上前,從隊伍里揪出(拉出)一個小伙子,吼(叫)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設計意圖】運用換詞法讓學生深刻品味到特殊環境下人物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準確性,并內化這一寫作要點。作者為了凸顯老漢大愛如山的品質,將人物放在生死一線的特殊環境中,運用準確的描寫“ 揪出、吼道、兇得像只豹子”將人物偉大的精神品質襯托的淋漓盡致。
第三組對照: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的呻吟。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老漢吼到:“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刻品味到環境描寫與刻畫人物形象的“血肉聯系”,為了將“父愛如山”這一人物品質得以凸顯,作者將環境描寫做了特殊的交代: “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在這一特殊環境下(群眾全逃生了,只有他爺倆了),這時,偉大的父親才想起自己的兒子,把生的強烈希望要留給兒子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但一切都晚了,老太太來祭奠的是兩個人:她的兒子和她的丈夫。課文結尾,多次讓我上著上著和學生凄然淚下,這也就是作者高超文筆所達到的目的。
三、實踐遷移語言現象
語用研究專家劉仁增在《課文細讀》一文中說:如果把文本的語言比作原始資本的話,那么言語的應運就是為了使言語“增值”。所以,語文教學不能滿足于學生獲得經典、規范的語言,更要把學到的語言納入到自己的語言系統,并加以模仿遷移甚至創造性運用,這樣,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因此,通過以上立體處理教材,采用刪減,整合,重組,挖掘文本中的全息元素,認識、品味、內化之后,引導學生在合適的語境中去遷移、去運用這是教學流程的第三步,也是教學最有價值和生成點的一步,也是被大部分老師忽略或無暇顧及的一步,這一步關鍵是要給學生留足時間。《橋》一課,我是這樣遷移的:“同學們,我們也來當一次小小說家,以火災現場的創編為題材,塑造你心中的人物形象。運用本文筆法,寫一寫現場的火勢、人們,并采用襯托手法,凸顯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然后留足時間,學生練寫。多數學生能在十五分鐘左右完成片段練習,學生寫得很是精彩,如:“樓房在劇烈地搖晃,仿佛在痛苦地呻吟著,死亡在地震的威脅中逼近,人們像瘋了似的沖出家門,幾百人你擁我擠地往大門跑”、“大火噴出一陣陣嗆人的煙霧,露出猙獰的面目,人們在痛苦的呻吟,死神在向人們逼近。人們驚慌失措地從樓上奔下來,可是濃煙和大火阻擋了人們,人們又瘋了似得折回去”、“人群突然安靜了下來,原來在一旁站著的是消防隊長,看著他那鎮定的眼神,在人群中就像一座山, 死亡在煙霧的獰笑聲中逼近”、還有同學寫到“人們停住腳,望著機長。機長沙啞地喊話: ‘門小,排成一隊,不要擁擠,乘務員排在后面。”通過學生的作品展示,可以看出:學生樂寫,因為孩子們在為小說家而努力;學生會寫,因為課文提供了很好的語言范式,學生能寫,因為通過品味已學會。語言得到增值,文本也實現的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通過以上教學流程的實踐與研究,使教學形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來以“學習課文思想內容”為教學目標,轉變成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主要目標;原來以“教師講讀課文”為主的課堂教學形態轉變成以“學生語文實踐”為主的課堂形態。通過研究證明,教學流程的改變,是實現“從教課文走向教語文”美麗轉身的保障。
(作者單位:新疆.昌吉州教育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