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勝元
(甘肅省武威第三中學,甘肅 武威)
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對較難學習的一科,學過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學生總有這樣的感慨:“看書一看就會,上課一聽就懂,做題一做就錯。”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相比,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高中物理的抽象問題更多,問題更加復雜,如何運用相應的物理思維來解決問題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在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學會用知識來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學好物理的根本。那么如何學好物理呢?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總結出的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及應對策略。
由于物理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學習物理之前,學生已從日常生活中獲得了不少錯誤經驗。這些日常經驗先入為主,成為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障礙,常常干擾正確概念的形成。
例如,由于摩擦力的存在,要使物體運動必須施加一個力,沒有力作用運動的物體就會停止運動這一日常認識中,產生“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日常經驗,從而對力的概念的建立產生思維障礙。由于空氣阻力的存在,樹葉比蘋果下落得慢的日常認識中,產生“物體下落快慢與質量有關”的日常經驗,從而對自由落體運動的學習形成思維障礙,等等。
我們要克服這些思維障礙,就要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深刻理解每一個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每一個物理公式的推導過程,每一個物理規律成立的條件、形成過程、物理本質和使用范圍,結合例題和老師的講解去思考,思考問題不能靠感覺,要考慮用到哪個知識點,做到有理有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日常生活經驗給我們帶來的干擾。
基礎知識就是我們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工具,正如我們要修理某個機器,工具箱內得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如果沒有工具連機器都拆不開,更談不上修理了,我們解決物理問題,沒有扎實的基礎,遇到問題就無從下手,所以我們在平時學習的時候就要注重知識的積累,搞清每個知識點以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這樣做題的時候用到那個知識點就能信手拈來。我們解決物理問題的工具有:運動學中,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力學中,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萬有引力定律、開普勒三定律,牛頓三大定律、能量守恒(機械能守恒)、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電磁學中,庫侖定律、電場力、洛倫茲力、安培力、楞次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動生電動勢)。要相信,就是這些并不算多的公式,就能解決高中物理中幾乎所有問題。這就是我們已知全部的物理工具。其他基于這些公式的推導,只是幫助我們降低思維難度,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并不超出這個公式本身。
物理的難點在思維,思維的難點在理解物理過程。很多學生做題時一做就錯的原因就是沒搞清楚研究對象所經歷的物理過程,在做題的時候,讀完題目,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理解題目描述的物理過程,思考“研究對象”經歷了哪些物理過程,才能列出對應的方程,再開始解題。如果直接思考有難度,可以借助草稿紙畫出受力分析圖,運動過程示意圖,速度時間圖等,這些圖對我們理解物理過程有很大的幫助。但切忌在沒搞清楚物理過程的情況下盲目列式解題。
中學物理中涉及的理想化物理模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一是實物模型,如質點、點電荷、勻強電場、勻強磁場等。二是條件模型,如光滑、絕熱等;三是結構模型,如分子電流、原子核式結構;四是過程模型,如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速直線運動,豎直上拋運動、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等。學生要深刻理解這些基本物理模型的特點,遵循的規律,并且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根據題設條件,分析物理過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實際問題中構建出我們熟悉的物理模型,然后應用物理模型遵循的規律加以解決。
綜上所述,學習物理首先聽懂并理解,而后記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接下來要理解物理過程,能從具體問題中構建出物理模型,列方程求解。從基礎知識抓起,最終達到學習物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