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希鵬
摘 要:唐代是我國釋道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諸如吳道玄等著名的釋道畫家。盧楞伽乃吳道玄之弟子,是著名的佛教畫家,其創作的變相畫和羅漢畫名重一時。他曾經來到四川,在成都大慈寺創作了著名的《行道僧》圖,此畫有顏真卿題字,在當時稱為二絕。盧楞伽作為中國著名的佛教畫家,對后世影響頗大,是唐代較為重要的佛教畫家之一。
關鍵詞:盧楞伽;壁畫;大慈寺
唐、五代,四川繪畫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與巴蜀地區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這一時期少戰亂,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外來畫家入川等等不無關系。《益州名畫錄·簡介》如是評論了巴蜀唐、五代繪畫勝景形成原因的。“四川一地,在唐、五代時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割據四川的封建軍閥在那里大興宮殿廟宇。并以翰林待詔等官職收羅一批畫家,蜀畫逐漸繁榮。加以唐統治集團兩度從入川避難,各地文人畫家隨之集中到成都,四川地方接受了更多的關中、中原等地在盛唐已經發展起來的文化藝術影響”。[1]由于以上之因素,才鑄就了蜀中唐、五代繪畫的輝煌之景。黃復修在《益州名畫錄·序》中總結了四川省會成都繪畫在當時所處的地位,“蓋益都多名畫,富視他郡。”[2]唐五代時期成都繪畫的相當一部分繪畫的題材是釋道畫。在文人畫興起之前,釋道畫是繪畫的一個主要敘述內容。
成都當時著名的佛道教寺觀幾乎都繪有壁畫。諸如青城山丈人觀,昭覺寺、應天寺等等。而其中最富盛名者,當數大圣慈寺。大慈寺壁畫的盛況引起了眾多學者和作家的關注,留下了很多研究和贊美大慈寺的文章和詩篇。其中宋人范成大的《成都古寺名筆記》較為詳細的記載了大慈寺的壁畫盛況。今人王衛明以《大圣慈寺畫史叢考》為題,詳細的研究了以大慈寺為代表的成都唐、五代及宋佛教壁畫藝術。李之純的《大圣慈寺畫記》則以較為精煉的語言記載了大慈寺的壁畫。[3]
唐、五代的大慈寺猶如成都的一座美術館,眾多著名的藝術家都想在這里留下墨寶。這些作品以佛教題材為主,亦有少量的花鳥及道教內容的繪畫。如孟蜀時期的翰林待詔黃筌,就曾在大慈寺保福院有小壁畫“竹雀二堵”。[4]省內和省外著名的畫家都以大慈寺為展示自己繪畫作品的理想場所。甚至有人不遠千里來到此地,就是為了到大慈寺作畫。“竹虔者,雍京人也。攻畫人物佛像。聞成都創起大圣慈寺,欲將吳道玄地獄變相于寺畫焉。廣明年隨駕到西蜀,左全已在多寶塔下畫竟。”[5]大慈寺激起了全國眾多畫家的創作熱情。大慈寺不僅擁有眾多的信徒,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游客。最為關鍵的是,還有很多著名的文人和畫家也會到這里,學習和創作。因此,能夠在大慈寺展示自己的作品,讓自己的畫作在這里得到最為充分的消費,是眾多畫家的一個心愿。
在入川的眾多畫家中有一位名叫盧楞伽者,又有記載寫作“盧稜伽”。他是京兆人,生卒年不詳。于明皇時來到四川,是唐代著名畫家吳道玄的弟子。他入蜀以后“嘉名高譽,播諸蜀川,當代名流,咸伏其妙。”[6]
盧楞伽擅長畫經變和羅漢像。經變又稱,“變相”或“變”。這種繪畫形式起于六朝,是根據佛經故事來創作繪畫。也就是采用這種相對淺顯的繪畫藝術語言,將深奧難懂的佛經內容,以繪畫的形式傳達給大眾。到唐朝時,很多寺廟都繪有經變內容的壁畫。并有一些繪畫內容成為較為流行的題材,如“凈土變”、“地獄變”等壁畫藝術作品。其中“地獄變”是唐代較為流行的佛教壁畫藝術作品。關于地獄變的藝術壁畫的形成還有這樣一段記載。“張孝師,為驃騎衛,尤善畫地獄。氣候幽默。孝師曾死復蘇,具見冥中事,故備得之。吳道玄見其畫,因號為地獄變。”[7]吳道玄創作的地獄變亦是當時佳作,“有唐之盛,文至于韓愈,詩至于杜甫,書至于顏真卿,畫至于吳道玄,天下之能事畢矣。世所共傳而共知者,惟《地獄變相》,觀其命意,得陰鷙陽授,陽作陰報之理。故畫或以金胄雜于桎梏,固不可以體與跡論,當以情考而理推也。”[8]吳道玄的《地獄變相》成為創作“地獄變”的一個藍本,時有畫家仿作之。左全就曾在大慈寺作有這樣一幅地獄變相。“大圣慈寺……多寶塔下仿吳道玄地獄變相,當時吳生畫此地獄相,都人咸觀,懼罪修善,兩市屠沽經月不售。”[9]吳道玄作釋道畫的一代大師,成為后人競相學習的模范。而他所畫的變相作品尤其精美,作為吳道玄的學生,盧楞伽亦擅長創作這類作品。“尤喜作經變相,入蜀名益著,雖一時名流莫不斂衽。”[10]從現有的記載來了,盧楞伽所作變相都集中在唐時之西京,如化度寺有“盧稜伽地獄變,今殘。”[11]褒義寺有“佛殿西壁涅槃變,盧稜伽畫,自題。”[12]可惜記載簡略,未能一窺其作之美。
盧楞伽繪畫作品贊譽最高的是羅漢畫,尤其是在蜀地。鄧椿在《畫繼》中載曰:“蜀之羅漢雖多,最稱盧楞伽,其次杜措、丘文播兄弟耳。楞伽所作多定本,止坐立兩樣。”[13]范成大在峨眉山牛心寺看到羅漢畫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寺有唐畫羅漢一板,筆跡超妙,眉目津津,欲與人語。成都古畫,浮圖像最多,以余所見,皆出此下。蜀胡僧,惟盧楞伽之筆為第一。今見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14]范成大認為盧楞伽的筆法或可能源自牛心寺這一壁畫。黃復修則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盧楞伽的筆法,來自古傳吳系畫法。“前輩畫佛像羅漢,相傳曹樣、吳樣二本。曹起曹弗興,吳起吳棟。曹畫衣紋稠疊,吳畫衣紋簡略。其曹畫、今昭覺寺孫位戰勝天王是也。其吳畫、今大慈寺盧楞伽行道高僧圖是也。”[15]曹弗興又寫作“曹不興”,三國東吳人。從現有記載來看,曹弗興創作的作品惟妙惟肖,所作之物栩栩如生。“孫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成蠅狀。權疑其真,以手彈之。時稱吳有八絕。吳赤烏中,不興之清溪,見赤龍出水,寫獻孫皓,皓送秘府。至宋朝陸探微見畫,嘆其妙。因取不興龍置水上。應時蓄水成霧,累日霶霈。謝赫云:不興之跡,代不復見,秘閣內一龍頭而已。觀其風骨,擅名不虛。”[16]吳棟又寫作“吳暕”六朝人。“體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當年,有聲京洛”。[17]這兩位聲名遠播的古代先賢成為了后代畫者的楷模。后輩畫家從繪畫風格上對前輩的學習和繼承,是繪畫藝術得以傳承和延續的重要途徑。盧楞伽雖為吳道玄的弟子,但他仍廣泛地吸取古代優秀畫家繪畫技法,創作出了名冠蜀中的羅漢畫像。他也成為了唐宋時期,蜀中創作羅漢像的里程碑式的重要畫家。盧楞伽所作羅漢像的特點是,繪畫線條如鐵線一般,其筆力功力盡在這線條之中。唐代之后頗有畫者模仿這一筆法,然均不及盧楞伽功力之純熟,韻味大減。“唐盧楞伽筆,世人罕見,余于道州見所畫羅漢十六,衣紋真如鐵線。惟崔白作圈線,頗得緒余,至伯時萬不及也。”[18]盧楞伽雖以擅畫羅漢而著稱,但其畫作并非只有羅漢一種。《宣和畫譜》記載的盧楞伽作品有:“獻芝真人像一,成道釋迦像一,釋迦佛像四,大悲菩薩像一,觀音菩薩像一,文殊菩薩像一,普賢菩薩像一,七俱胝菩薩像一,羅漢像四十八,十六尊者像十六,羅漢像十六,小十六羅漢像,智嵩笠渡僧像一,渡水僧圖二,高僧像二,高僧圖二,孔雀明王像一,十六大阿羅漢像四十八。”[19]
盧楞伽在成都大慈寺創作了著名的《行道僧》壁畫。此畫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題字更是大增其色,故而在當時號稱“二絕”。“乾元初,嘗于大圣慈寺畫《行道僧》,顏真卿為之題名,時號二絕。”[20]他在大慈寺的這些作品,在王蜀時期移動過。“乾寧元年,王蜀先主于寺東廊起三學院,不敢損其名畫,移一堵于院門南,移一堵于門北,一堵于觀音堂后。此行道僧三堵六身畫,經二百五十余年,至今宛如初矣。”[21]
盧楞伽不僅在蜀中創有佳作,在其他地方亦有畫像。最為著名的當數他在莊嚴寺三門的作品。“又嘗畫莊嚴寺三門,竊自比道玄總持壁。一日道玄忽見之,驚嘆曰:‘此子筆力常時不及我,今乃相類,是子也,精爽盡于此矣。”[22]莊嚴寺這幅繪畫為盧楞伽帶來了較高的聲譽。“于莊嚴寺與吳生對畫神,本別出體,至今為人所傳道。”[23]只可惜這也是盧氏的絕筆,在創作完這幅畫不久,盧楞伽就離開了人世。“居一月,楞伽果卒。楞伽所畫類皆佛像,故知道玄之賞嘆以為類己,非虛得名也。”[24]
自宋代以后文人畫興起,釋道壁畫的創作開始由民間畫師擔任,著名畫家鮮有涉足其間者。由眾多著名畫家參與創作釋道壁畫的時期一去不復返。因此,唐及五代這種大規模的名家創作佛道教壁畫的盛況,是歷史上甚為少見。只可惜這些名家之作,鮮有保存至今者。這些壁畫的藝術魅力,也只能從有限的文字記載中去感受。盧楞伽作為一個著名佛教繪畫創作者,創作了眾多著名的繪畫作品,為世人所稱道。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無法領略盧氏繪畫的風采,但是作為唐代著名的佛教畫家,他的畫作在繪畫史上產生了足夠大影響,也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較著名的佛教畫家,名留千古。
參考文獻:
[1][2][5][6][9][15][21]黃休復.益州名畫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3]趙曉蘭.成都文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劉琳、王曉波.全蜀藝文志[M]北京:線裝書局.2003.
[7][11][12][16][17]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8][10][19][20][22][24]岳仁.宣和畫譜[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13]米田水.圖畫見聞志·畫繼[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14]范成大.吳船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18]趙希鵠.洞天清錄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
[23]潘運告.唐五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