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東寶中學,吉林 通化)
本文對散打教學中融入體育游戲的功效性進行分析,結合散打教學對體育游戲的含義、特點和作用進行分析,最后得出散打教學中融入體育游戲符合課程改革趨勢,能夠改善散打教學方法,同時散打教學中融合體育游戲符合當代學生的個性特點。研究對促進散打教學改革與發展,提升學生學習散打興趣和主動性具有積極作用,對提高散打教學效率和效果具有研究指導意義。
體育院校散打教學課中融入體育游戲功效性的分析。
1.文獻資料法
把散打教學和體育游戲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對本文撰寫能夠提供理論支持的文獻10篇進行整理分析,為論文撰寫提供參考依據。
2.問卷調查法
對山東體育學院2014級散打專項班一班25人和2班27人,共52名散打教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52份,問卷有效率100%。
3.實驗法
實驗時間:2016年4月到2016年6月,共8周,32課時。
實驗對象:根據實驗前學生學習興趣、對教學滿意度、技術水平進行測量平均分組,實驗組為武術一班共25人,對照組為武術二班共27人。
實驗過程: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教學設施、教學環境、測試環境等方面保持一致,教師由兩名水平相當的教師進行教學,實驗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體育游戲,分別在準備活動中運用橄欖球、搶墊子等游戲進行準備活動熱身,在基本教學部分結合專項技術設計體育游戲,在整理部分,運用拍肩膀、雙人瑜伽游戲進行放松活動,對照組正常教學。
測試方式:各項技術測試方式都是在實戰姿勢下,進行劈腿、鞭腿、直拳、直擺勾,每項測試三次,取最高成績。
4.理統計法
對收回問卷運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通過調查得出,學生對散打教學的喜歡程度,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選擇喜歡散打教學的學生人數比例為32%和33.33%,選擇一般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為28%和29.63%,選擇不喜歡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為40%和37.04%,可見實驗組對散打喜歡程度要略低于對照組。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選擇喜歡散打教學的學生人數比例為52%和29.63%,選擇一般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為48%和37.04%,選擇不喜歡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為0%和33.33%,可見實驗組對散打喜歡程度在經過體育游戲實驗后要遠遠高于對照組。綜合來看,實驗前學生對散打教學的喜歡程度不高,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散打教學過程中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體育游戲具有趣味性和其本身充滿的創造性,能更好地迎合學生的需求,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活躍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擁有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在愉快的氛圍中體會知識、感悟散打。
實驗后十秒鞭腿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績在實驗后分別為30.15次和24.71次,實驗組的成績要高于對照組,經過統計學差異性分析得出,兩組學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三十秒下劈腿方面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分別為30.15次和22.66次,經過統計學差異性分析得出,兩組學生具有非常的顯著性差異(P<0.01)。在出拳方面十秒直拳方面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分別為32.66次和28.35次,經過統計學差異性分析得出,兩組學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三十秒直擺勾實驗組成績為20.66次和17.18次,經過統計學差異性分析得出,兩組學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的成績要優于對照組,以上數據表明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專項得到提升。
1.實驗前學生對散打教學的喜歡程度不高,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散打教學過程中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育游戲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散打主動性的培養,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2.實驗后實驗組選擇散打手段豐富的人數比例要高于對照組,這表明體育游戲的融入豐富了散打教學課堂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設計不同的體育游戲,進而提升散打教學效果。
3.散打教學過程中手法、步法、腿法等基本功的練習是非常枯燥的,反復的練習會讓學生在剛開始的階段就產生厭倦情緒,將體育游戲融入散打教學中,提升了學生的專項技術能力。
1.體育游戲的內容選擇要有針對性,體育游戲的內容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針對性,教練員要根據散打課程的需要進行安排,教練員應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選擇游戲內容,在游戲的內容安排上,要因材施教,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要考慮氣候、場地和器材等。
2.游戲規則要有嚴格性,教練員在體育游戲中要嚴格制定和執行規則,它是游戲順利進行和競賽公平性的保證。
3.散打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要考慮學生原來的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根據由簡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游戲過程中教練員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安全,要使體育游戲更具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