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妮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游鳳九年制學校,陜西 咸陽)
閱讀理解是歷年來中考語文試卷的一個必考題型,分值也不斷增加。2016年、2017年陜西省中考語文試卷中閱讀理解分值均為46分,其中現代文閱讀30分,古詩文閱讀16分。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很重要。
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歸納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兩個“抓手”。
所謂分析就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成各個部分和層次,分別加以考查認識的活動過程?!鞍说丁睘椤胺帧保绊侥尽睘椤拔觥保梢?,分析必須得將對象作適當的肢解,并逐個考查,找出相互間的聯系和區別。概括是從某些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本質屬性,從而形成關于該類事物的普遍規律的過程。文本閱讀中的分析概括,必須建立在對文本內容作仔細觀察的基礎之上。分析是“展”,概括是“收”。
對文本的分析概括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找文本中相關信息的內在關聯。以古詩詞為例,詩詞的表達跳躍性大,讀完一首詩詞,在很多學生腦海中只能留下少數的意象和更多的疑問,對作者在說什么,想說什么一無所知。引導學生將詩詞中的意象、詞語、句子,甚至是一個個疑問串聯起來,尋找它們相互的聯系,最好能形成一幅完整、自然的或生活場景畫面。這樣,詩詞中出現的詞句和意象就都不再孤立難懂了。以杜甫《春日憶李白》為例: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春天樹”和“日暮云”都只是平鋪直敘,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并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系。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顯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云”,也帶著深重的離情。
圍繞“憶”字,首聯頷聯評價李白詩歌創作成就及地位,是“憶”之緣由;頸聯虛實結合,以描繪李杜二人所處之地及所具之景來表達相憶之情,是“憶”之本體;尾聯作情感點染,期盼能與李白再遇共話詩文,是“憶”之升華。四聯相扣,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極現杜甫對老友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在此基礎上,再對詩歌進行深入剖析和拓展升華就順理成章。
要提高學生的這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要遵循“三步走”,即厘清結構、合理結構、適度重構。
文本的結構是作者創作思路的外化,是文本內容的經緯網絡,承載著服務文本內容,更好地表達內容的重任,有時甚至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從文本內容入手,引導學生先對文本形成總體的輪廓性認識,發現其整體的突出特點;再從發現的特點出發進行文本“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個分析群,進而抽象出各自的本質特征;最后,對抽象出來的本質特征進行概括性描述,形成理性理解。
準確解析文本的結構,是把握文本脈絡的重要手段,更是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人們常說“一線串珠”,而文本的結構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線”,沒有了這根“線”,文本的內容就如同一盤散沙,缺少了內在的關聯。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首先辨清文本信息及其相互關系,從作者的創作意圖出發,提綱挈領,抓取關鍵信息,理順所提取信息之間的聯系,形成對文本的完整理解。
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處理文本,它有兩套結構和思路需要處理,一是文本的結構和思路,二是教學的結構和思路。課堂教學既不可能機械刻板地嚴格按照文本的結構和思路進行教學,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文本的結構和思路而另起爐灶。課堂的結構和思路要根據文本的結構和思路進行重構。重構要適度,整合適度不僅能凸顯文本的主體,也能使課堂變得疏密有致。
例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時,文本內容紛繁、敘議交織,作者的悲憤之情是文章構成的主線。解讀文本就是要理清“悲”和“憤”兩條感情線,以及由這兩條線而帶出的相關記敘內容。但如果僅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思路,那未免頭緒太多且相互纏繞,有可能會導致教學過程不斷“回頭”,重復的幾率極高。為此,就必須根據文本結構對文本內容進行重組并使之優化。不妨打亂文本原有的結構,將文本七部分的內容整合成“敘”“議”兩大塊,并以此作為教學的結構和思路:以“敘”為綱牽帶出“劉和珍其人”和“劉和珍其事”兩個方面;以“議”為綱牽帶出“作者的態度”和“其他人的反應”兩個方面。這樣的處理,結構合理清晰,思路順暢,教學也更為便捷。
立穩語文的根,守住語文的本,固本培元,語文教學才會枝繁葉茂,欣欣向榮。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僅是幫助學生輕取46分的“利器”,更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輕視不得,更馬虎不得!
兩個“抓手”是我們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必殺技”,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更是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始終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