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平昌冬奧會閉幕式的“北京八分鐘”以美輪美奐的表演驚艷了全世界。24名輪滑演員在平昌奧運場地上來回穿插,組成不同樣式的藝術形象,讓世人驚訝不已。尤其是輪滑演員的運動軌跡與地面弧線的延伸路徑完美重合,可謂天衣無縫,這是如何做到的?他們從不斷移動、旋轉的“冰屏”中精準通過,這樣猶如穿針引線一般的高難度動作又要克服哪些技術難題?在閉幕式結束的兩天后,2月27日,《環球時報》記者走進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采訪為本次表演提供技術保障、由丁剛毅教授領銜的虛擬視覺團隊的多名核心成員,得以一探“北京八分鐘”的“幕后天機”。
丁剛毅團隊核心成員李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編導團隊要求場上的演員和影像必須在位置、時間、速度等方面配合得非常緊。為達到要求,團隊創新研發出輔助排練系統與預演仿真系統。正是憑借這兩套“神器”,保證了前期創意設計與現場排練工作的順利進行。
李鵬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了導演核心團隊最初給出的一份創意方案。記者看見,這個方案的動畫演示可以稱作“低配版”的“北京八分鐘”,但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李鵬告訴記者,在這個沒有任何標志的場地里,演員要怎么定位,怎么走動,相互之間的位置怎么確定,時間、音樂怎么掐,怎么踏準時間節點,都是從沒遇過的情況。“根據輪滑這種特殊的表演形式和圓形場地的特殊性,團隊通過輔助排練系統,把導演的意圖拆解,細化到每個人的每一個時間點,之后再進行有效地組合”。
他以中國結圖案的繪制為例介紹說,團隊先把數據從曲線上提取出來,算出曲線延伸的時間、速度,然后再和編導團隊與演員團隊溝通,看演員能否達到要求。“原先動畫創意設計的有些動作違反物體運動規律,尤其是輪滑在做急停、急轉、掉頭等動作時最為明顯。”因此團隊在建模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跟創意團隊、演員團隊進行磨合,找到大家都能認可的平衡點,在這個點上再形成數據。“然后我們把演員的位置、動作、時間、速度等信息算出來,給每個演員一個專屬于他的路徑圖,這樣每一個演員都知道他在每一個音樂節拍時的位置、速度”。
輔助排練系統通過將復雜的圖案進行拆分,有效保證了演員的訓練效果。在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后,就可開始用預演仿真系統來進行彩排預演。該套系統能夠根據演員當天的排練進行數據采集,“我們會把當天采集到的演員數據錄入系統,導演看到的就是當天的訓練成果。”
團隊核心成員黃天羽介紹說,預演仿真系統可以非常快地實現數據的及時更改,“它可以實現導演在旁邊說,我們就在旁邊更改,導演翻回來就可以看到這個效果,在時間效率上是很高的。這樣編導一旦有修改的思路,當天就修改出來,第二天就可以出排演方案。這跟原始的手工打點、劃橫線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此外,據李鵬介紹,團隊在這套預演仿真系統里還搭建起一個完全真實準確、跟平昌冬奧會表演場地一樣的場景模型,并把奧委會在平昌冬奧會場地里給出的33個拍攝機位的角度,都按照數據標注在上面。“因此我們事先可以把轉播機位和轉播效果提前做一個判斷,到后期的時候,導演就是用這套系統在指揮排練,商討轉播方案。”▲
環球時報2018-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