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
摘 要:自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和原國家經貿委啟動實施“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以來,我國的產學研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文章分別從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視角分析了產學研合作的必要性、獲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總結了目前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現狀。
關鍵詞:高校;產學研合作;必要性
一、產學研合作的必要性
從企業來看,企業直面市場,需要了解市場新技術的發展前沿與態勢,卻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知識跟蹤,而高校、科研機構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一方面,高校、科研機構的優勢在于理論研究,這恰是許多企業需要突破的瓶頸;另一方面,高校擁有豐富的技術專家、研究人員等人力資源,也擁有昂貴的專業儀器設備與豐富的文獻資料資源。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便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使社會資源效用最大化。
從高校和科研機構來看,產學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機構自我發展、完善,發揮研究特長、充分體現自身價值、打造自身品質的重要途徑,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科建設的需要。高校、科研機構通過產學研合作可樹立學科特色,發揮研究特長,充分體現自身價值,打造自身品牌。
(2)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高校、科研機構通過產學研合作直接面向企業需求、了解市場動態,獲得企業的資金支持,從而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進程。
(3)獲得資金支持。高校、科研機構通過產學研合作,可參與國家和地區重大產學研攻關項目、參與企業技術攻關項目,從而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教師、科研人員的收入,改善其生活待遇。
(4)培育優秀人才。產學研合作為教師、科研人員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企業需求提供了機會和舞臺,有利于高校、科研機構培育優秀人才,提高教師、科研人員的研發能力。
二、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不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業人才,而且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求相比,其在規模、水平和效益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制約產學研向縱深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校科研評價機制不適應,導致有效供給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成果的“價值”都是單純以能否立項、發表論文數量和等級、所獲獎勵級別和數量等標準來確定的。因此,高校和科研機構不能給企業提供充足數量和較高質量的生產技術,這是制約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重要障礙之一。
2.企業自身主體意識不強,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現實中,我國企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了對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阻礙了科技成果轉化。主要表現在:企業缺乏戰略意識和長遠規劃,在制訂產業或企業發展計劃時,缺少依靠科技創新求發展的措施,尤其是借助產學研合作的形式破解難題少之又少。
3.合作的外部環境不成熟
產學研活動同其他社會活動一樣,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條件下展開的。政府有關部門為了推動產學研合作創新,雖然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但尚未制定產學研合作方面的專項法規及實施細則,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也不夠,在人事、信貸、稅收、獎懲、考核等方面的導向力度也不夠,不利于調動合作雙方的積極性。
總之,產學研合作中博弈雙方采取合作型對策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消除雙方之間的信息障礙;二是達成一個對雙方均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因此,產學研合作必須以成果轉化為產業化方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利益為核心,強調信息溝通、理性安排和契約保證。在產學研合作中,必須把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以制度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制定行之有效的創新機制以解決產學研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恩華.產學研合作創新中問題及對策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1).
[2]馬衛華,許 治.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現狀與特點[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