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紀雙城 陶短房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本報記者 蘇靜王 亞斌 郭孝偉● 王偉 陳一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28日發布公報,其中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相關改革方案,尤其受到外界高度關注。此次三中全會離十九屆二中全會僅一個多月時間,距全國兩會不到一個星期。中國社科院政治所研究員馮鉞2月2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一般情況下,中共中央一年開一次全會,5年開5次。十八大以后開了7次。十九大到現在,短短4個月開了3次全會,在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無論是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還是三中全會有關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中國執政黨這樣密集邁出改革大步伐,讓世界感受到中國銳意改革的決心。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對《環球時報》強調,在這一輪改革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全國都要有核心意識,因為這樣深入的改革需要思想上的高度統一。
“最重要的會議”
這幾天,中共中央密集的會議議程令世界對中國備加關注。新華社2月28日傍晚公布了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公報后,外媒紛紛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
“三中全會通常是中國共產黨一屆任期內最重要的一次會議,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形成的慣例。”彭博新聞社稱,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于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了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會后發布的公報涉及范圍廣泛,全會強調進一步進行改革,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強調對黨、政府、軍隊、群團組織等進行機構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系。報道稱,中共中央在會議上還通過了擬向即將舉行的兩會推薦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
路透社稱,經過3天的會議,三中全會周三宣布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措施。根據公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
路透社稱,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提出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還提出在保證黨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賦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權。報道稱,盡管公報沒有給出關于哪些政府部門可能會被合并、重組或者撤銷的詳細情況,但強調將會加強市場監管和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關于中國軍隊的改革,公報稱,要“增強人民軍隊戰斗力”,但沒有進行詳細解釋。中國正在實施雄心勃勃的軍事現代化計劃,包括如何重組軍隊使其變得更加高效。報道稱,預計改革的細節將會在全國人大召開期間對外公布,因為這些改革需要得到全國人大的批準。
“中國改革強調黨的全面領導。”韓聯社稱,中共三中全會發布的公報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公報最后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時間點“非同尋常”
自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召開會議,決定26日至28日召開十九屆三中全會后,外界普遍認為三中全會舉行的這個時間點“非同尋常”。今年1月18日至19日,二中全會召開。一個多月后,三中全會召開。兩個月內連續召開兩次中央全會,這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歷史中,絕無僅有。這次三中全會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會期最早的一次三中全會。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稱,三中全會按慣例是在秋季舉行的,但是中國卻罕見決定提前召開。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也報道稱,有分析認為,此次三中全會在距離兩會不到一周的時間點召開,預示著中國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將密集推出大規模的改革措施。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進行了十多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大大小小的機構改革更多。據統計,改革開放后,重大的機構改革主要有6次。其中,199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直接裁撤了包括電力工業部、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內的15個部門,重組了包括信息產業部、國土資源部在內的4個部門。改革重組后的部門效率大幅度提高,中國經濟進入了一次騰飛的通道。有分析認為,中國機構改革的頻率,在改革開放之后進入了一個突然加速的階段,中國政府也一直試圖讓國家治理體系匹配國家發展的努力與嘗試。
香港《經濟日報》稱,這次堪稱史上召開時間最早的三中全會,主要議程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學界認為,這是因應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要求,重組現有黨和國家機構。事實上,去年底起,體制內紛紛傳出有關新一輪改革的消息,其中有關大金融、大市場、大環保監管改革呼聲最高。
《澳門日報》稱,從官方釋出的信息可看出,這次改革主要涉及幾大方面:一是成立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國家監察委員會,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二是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三是推動建立“高效統一、分級負責、權責一致、運行有序”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等。報道稱,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將觸及深層次問題,可能會遇到重重阻力,影響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但只要能提升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讓執政黨和國家機構運行更高效、更節約成本,這樣的陣痛是值得的。
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無論在指導思想上還是目的上,都跟以前數次政府機構改革不一樣。以前的政府部門改革,主要是調節政府和市場之間以及各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希望通過合并等方式推動各部門的效率。而這次改革主要強調的是黨和國家機構的完善,是對黨政軍群機構進行全面的改革。張樹華說,十九大報告強調黨是領導一切的,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也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從這個角度講,這次改革是為了讓黨和國家機構在治理中更為高效,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黨的政治領導力。
改革需要思想上的高度統一
“今天的中國,已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香港《文匯報》2月28日稱,中國進入強國時代,需要強國的指導思想。十八大以來,中國之所以發生歷史性變革,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強國時代也需要強國的領導體制。最近幾十年來,中國形成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其中,總書記和軍委主席都沒有規定任期。這次修憲建議取消對國家主席連續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有助于保持和完善這種“三位一體”體制,更加適應強國時代加強國家領導體制的需要。
馮鉞表示,在當今世界面臨深刻變革的過程中,中國要處理的事情更多,也更復雜。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國力和地位正快速上升,但當前世界格局正面臨深刻和復雜的變化,中國現在要處理的事情不是之前能夠比的。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有利于中央的令行禁止,讓中央的精神、政策貫徹得更徹底,避免多頭治水的情況。他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這次改革的不光是部門、架構,著眼的還有政策執行力度、效率的高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張樹華強調,在這一輪改革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全國都要有核心意識,因為這樣深入的改革需要思想上的高度統一。過去數輪政府機構改革中,各部委各方面的利益和思想不好統一,甚至出現所謂“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情況,這次改革將對各方面利益觸動更大,也將更加艱難。因此,現在這個時候,全國上下必須保證有核心意識,跟黨中央保持一致。▲
環球時報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