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法制報編輯部
前不久,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全省法院近5年金融審判情況,并公布了典型案例。
湖南省高院新聞發言人李宇先表示,近年來,消費者因儲蓄_卡或信用卡被盜刷向銀行索賠的案件不斷增多,值得關注。那么在類似案件的審理中,有哪些舉證的要點?一旦遭遇盜刷,儲戶又該如何應對以減少損失昵?
銀行卡遭異地盜刷
國內的銀行卡在國外被盜刷,銀行該不該賠?10月13日,湖南省高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全省法院近5年金融審判情況,并公布了7起典型案例。
2011年11月,曹某在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溆浦支行(以下簡稱工行淑浦支行)開戶辦理了一張銀行卡。2017年1月10日17時59分至18時04分,曹某的銀行卡先后被他人在泰國通過POS機消費兩筆,金額達213786.53元錢,ATM機取款3筆,金額7280.09元錢,并支付查詢費8元、跨境費36元,共計221110.62元錢。
曹某在手機收到相關短信提示后,進行了一連串的操作:當即持銀行卡到工行溆浦支行查詢了余額并存款等,確認銀行卡被盜刷;通過電話銀行對銀行卡進行掛失;2017年1月11日向溆浦縣公安局報案。隨后,曹某多次找銀行協商賠償,無果,于是他向溆浦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銀行承擔損失221110.62元及從盜刷之日起的利息。
被告方認為,曹某存款被支取與銀行無關,同時向法院提供視頻資料,以證明用戶自己也存在保管銀行卡和密碼的不慎行為:2016年12月26日10時35分至36分,曹某曾將銀行卡交由在其工地做事的舒某在工行溆浦支行ATM取款兩筆。
溆浦縣法院認為,曹某在工行溆浦支行處辦理了銀行卡,即與工行溆浦支行建立了儲蓄合同關系。根據睹蓄合同的性質以及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工行溆浦支行有保障曹某銀行卡內存款安全的義務和保證支付義務,而工行溆浦支行未能準確地識別偽卡,從而將曹某銀行卡賬戶中的存款錯誤地交給偽卡持有人,屬于不適當履行行為,這也是造成曹某存款被盜刷的主要原因,已構成違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而曹某作為持卡人,在辦理銀行卡井設置了密碼后,依約對銀行卡、密碼負有妥善保管及謹慎、規范使用的義務,曹某將銀行卡交由他人取款的不良用卡行為,屬于未能妥善保管銀行卡、密碼及規范使用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給偽卡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對損失的造成亦有一定責任,曹某亦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溆浦縣法院一審判決曹某對其損失承擔25%的責任,工行溆浦支行列曹某的損失承擔75%的責任,計165832.97元,并按照活期存款支付相關利息。
此后工行淑浦支行提起上訴,懷化中級人民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院不再“先刑后民”
儲戶要求追究的是銀行在履行儲蓄存款合同過程中的違約責任,存款被盜的刑事責任不影響民事案件裁判結果,無需中止審理。
和曉科律師說:“早年銀行碰到類似糾紛,往往會提出‘先刑后民的要求,有時也會獲得法院的認同。”
所謂“先刑后民”,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發現涉嫌刑事犯罪時,應當在偵查機關對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實查清后,由法院先對刑事犯罪進行審理,然后再列涉及的民事責任進行審理。
因為銀行卡遭盜刷往往涉及犯罪,只有經過偵查,才能了解具體某一盜刷行為是如何發生的、銀行卡信息和密碼又是如何泄露的。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判斷銀行和用戶各自應承擔多少責任。
但是“先刑后民”也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果無法破案,那么刑事部分就無法得出結論,民事訴訟部分難道也就無休止地拖著么?
因此近些年來,就銀行卡遭盜刷引發的民事訴訟來看,法院基本已不采用“先刑后民”的做法。即便盜刷案件未破、盜刷的具體情形不明,法院依舊可以作出判決。
最近湖南高院在通報典型案例時就指出:儲戶要求追究的是銀行在履行儲蓄存款合同過程中的違約責任,存款被盜的刑事責任是否定罪,不影響民事案件裁判結果,無需中止審理。銀行承擔責任以后,可以向犯罪嫌疑人進行追償來挽回自己的損失。
法院要正確分配舉證責任
作為儲戶,應對存在他人利用偽卡盜刷的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李曉茂律師說:“就銀行卡遭盜刷案件來說,犯罪分子無非是通過某種方式獲取了銀行卡信息和密碼,通過復制銀行卡并輸入獲取的密碼,就能獲取卡內資金或者進行消費。”
儲戶在銀行辦理銀行卡,和銀行形成了儲蓄合同法律關系。
對銀行來說,負有保證資金和交易安全的法律義務,比如應當建立完善的系統,健全資金轉侈和消費的監管程序,提供安全性高的銀行卡等。對儲戶來說,則有妥善保管自己的銀行卡、銀行卡信息及密碼的義務。在此類訴訟中,銀行的主要觀點是通過ATM機取款的前提是持有銀行卡并輸入正確的密碼,即便異地取款不是儲戶本人所為,也是儲戶自己保管銀行卡和密碼不當造成的,銀行不存在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而儲戶則往往提出,自己在保管銀行卡及密碼方面沒有過錯,發生盜刷是由于銀行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在具體情況不明時,法院如何分配舉證責任,往往就成了案件勝負的關鍵。
那么,一般來說儲戶和銀行需要承擔怎樣的舉證責任呢?
最近湖南高院在通報典型案例時就指出:在此類案件中,法院要正確分配舉證責任。
作為儲戶,應對存在他人利用偽卡盜刷的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比如能證明案發時真卡由其持有,儲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往返于己方所在地和盜刷地之間。
儲戶可以在盜刷發生后立即持真卡到己方所在地的銀行存款或取款,并保留憑條和短信通知,并在報案時向公安機關出示真卡。
作為銀行,如果主張銀行卡被盜刷系儲戶泄露密碼所致,應對儲戶存在密碼保管不善的行為進行舉證,比如能證明儲戶存在將銀行卡和密碼交給他人或者在存在風險的網站上使用過銀行卡及密碼等,否則應承擔無效舉證的后果。
如何應對銀行卡遭盜刷
潘軼律師說:“并未遺失的銀行卡,卻毫無征兆地遭遇盜刷,普通人肯定會感到驚恐、慌張。但是,只有沉著冷靜應對,才能夠控制損失,并在后續訴訟中占據主動。”
那么,銀行卡遭遇盜刷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儲戶應開通余額短信提醒等功能,這樣就能及時發現賬戶的異動。
其次,一旦遭遇盜刷并獲得資金異動的短信提醒,應當立即到最近的ATM上查詢卡內余額,取出少量現金,并打印取款憑條。
這可以證明銀行卡并未脫離儲戶掌握。
最后,應立即撥打銀行的客眼電話,及時凍結賬戶,掛失相應的銀行卡,隨后到公安機關報案,以確認卡未離身而卡內資金卻遭到盜刷這一事實。
從目前的各地類似案件的判決來看,對于能證明卡未離身卻遭異地盜刷,銀行無法證明是儲戶泄露了密碼的,法院通常會判決銀行承擔50%的責任。
當然,根據儲戶的舉證情況,如果認為銀行應承擔主責乃至全責的,司法實踐中也有判決銀行擔責75%~100%的案例。
(摘自《青海法制報》2017年11月10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