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顏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五水共治是浙江經濟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惠及民生的治理措施。五水共治中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方式,充分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美學中承認自然客觀實在性,“勞動創造美”以及“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的價值意蘊。加強對五水共治中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意蘊的研究,既能夠為五水共治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也能夠為接下來的深入治理提供相應的啟示。
關鍵詞:五水共治;馬克思主義;美學
中圖分類號:F20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009-03
五水共治既是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又是浙江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1]五水共治既是順應客觀自然發展規律的需要,也是推進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更是建設“兩美”浙江、實現“綠水青山”的必要環節。馬克思主義美學強調在承認自然客觀存在的前提下,人類通過勞動來改造客觀世界,按照美的規律塑造物體。而五水共治正是在遵循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規律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正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內在要求相契合。因此,認真研究五水共治中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意蘊,對于進一步深化對五水共治認識,“強化生態文明理念,把五水共治進行到底,決不把違章建筑、決不把污泥濁水、決不把臟亂差環境帶入小康”[2]具有重要意義。
一、自然客觀實在性:五水共治的理論能量源
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靠自然界來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承認自然物的存在、屬性和規律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自然中的人類印記也越來越深刻。改造自然具有積極和消極方面的雙重性,如果沒有正確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聯系和規律的前提下盲目地改造自然,那么不可否認地會造成自然界失衡、人與自然關系被破壞,人類生存環境遭到威脅等消極后果。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4]這就要求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我們施加于自然的改造也將反作用于人類自身,將遭受自然的懲罰。
五水共治就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在對因經濟社會發展而對自然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而造成的破壞進行綜合整治,從源頭遏制污染源,恢復河道的清潔,并通過保供水、抓節水來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五水共治既是防治水污染、恢復水生態平衡的關鍵手段,也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五水共治的生態意義在于,不是簡簡單單的治理水污染,而是在理性認識水污染帶來的危害后,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在恢復水生態的同時,促進水生態的循環、可持續發展,并帶動整個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二、“勞動創造美”:五水共治的實踐基礎
在勞動創造美上,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國民經濟學不考察勞動者(即勞動)同他所生產的產品的直接的關系,借以掩蓋勞動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3]從全文看,這段話語意是對國民經濟學派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但是,這不能片面地否認勞動創造美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物質交換過程即為勞動。也就是說,勞動是人為了生存和發展,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勞動使人從猿類中區別出來,使人類通過雙手來創造新的因素——社會。所以,勞動產生了人類社會,產生了美的概念和形式。
五水共治的本質就是一種勞動。從五水共治的根本目的上看,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為內容的五水共治,就是要還原水環境,平衡水生態,充分利用水資源。這是一項保護水生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保障民生的積極的勞動。從五水共治的措施上看,無論是實施截污納管,還是防洪工程;無論是節水設施配套改造,還是引水調水工程,都是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創造的,是在尊重客觀規律下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勞動。通過五水共治這一勞動實踐,能夠創造出三種美。一是水體美。通過對工業用水、生活污水的治理,將原本污染嚴重的河流水體,改造成清水、綠水,這從視覺感官上就是一種綠色的美,給人以愉悅的心情。同時,水體的改善也促使整個生態環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變,為更多的生物提供棲息的環境,這也是一種保護物種、孕育生命的美。二是景觀美。五水共治工程,創造了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美的形式。人造堤壩不僅能夠防洪蓄水,而且也是一種人造的建筑景觀;河道岸坡宜采用人造材料復合植被、孔隙結構等生態護岸技術,實現水與土地的有機交換,在凈化水質、降解水中污染物的同時,也發揮了景觀功能,做到了人水和諧。河道兩岸進行植樹綠化,在水面和水體內部培植各類水生植物,既改善了水質,又美化了環境。三是制度美。五水共治的實踐,實現了由政府主導管理向社會共同治理的轉變,促進了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良性互動,是從上而下、從下而上、內外監督的聯動治理。并且河長制的制度安排,創新了落實五水共治責任主體的制度模式。五水共治中體現的制度創新,不僅能夠為五水共治提供制度保障,而且為其他方面的治理提供了模式借鑒。五水共治下的水體美、景觀美、制度美都充分地體現了“勞動創造美”的科學內涵,這也為下一階段的有效治理奠定了實踐基礎。
三、“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新時代五水共治的理想樣態
馬克思指出:“動物也進行生產。它也為自己構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所做的那樣。但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則是全面的;動物只生產自己本身,而人則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3]在這里,馬克思提到了兩種尺度:一是物種的尺度,二是內在固有的尺度,這兩種尺度區分了動物與人在生產上的區別。動物只能夠按照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進行自身的生存需要的生產。蜜蜂只能造出蜂巢,海貍只能造出堤壩似的居所,螞蟻只能造出蟻穴,它們不能造出其他形式的居所。而人的生產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并且能夠用“內在的固有的尺度”來生產。這種“內在的固有的尺度”指的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人對自然界的改造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改變規律作用的形式,塑造自然界。也就是說,人不僅能夠按照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維護生存的生產,而且能夠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意識和目的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生產,進而能夠“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五水共治下“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不僅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首先,按照“美的規律”實踐,才能取得五水共治的理想效果。按照“美的規律”實踐,也就是利用“內在的固有的尺度”實踐,即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制約著人的行為,人不能忽視規律,更不能創造規律,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規律的范圍內才起作用。但是人在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人可以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來進行生產活動。歷史證明,人們可以利用客觀規律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4]五水共治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對自然進行有創造性的勞動,做到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固有尺度的統一。符合規律才能可持續,從治污水的角度上,由于人對自然排放的污染物已經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破壞了自然的自凈規律,產生了水污染、水資源破壞等問題。治污水就是要在尊重自然自凈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截污納管的方式,整治工農業及生活污水亂排、亂傾倒的行為,將臟水、污水還原為清水、綠水;從防洪水、排澇水的角度上講,建壩、清淤疏浚、植被綠化等工程的建設,也必須在尊重客觀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造和實施才能起作用,否則這些工程不僅勞民傷財、起不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加重了患情和災情。從保供水、促節水的角度上,五水共治能夠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后代子孫的發展留下寶貴的水財富。
其次,按照“美的規律”實踐[5],有助于發揮五水共治的經濟效應,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治理區域來看,對水資源的治理和水生態的保護,不僅能夠還原“綠水青山”,而且能夠改善治理區域水生態,形成水景觀,促進附近地區旅游行業的發展。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排放廢水不達標、造成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等現實,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倒逼著企業轉型。而企業轉型依靠的是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通過技術來對廢棄物進行處理后排放,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雖然短時期內因技術研發和使用投入的成本較大,但是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一方面,對廢水的處理、回收利用,能夠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技術的推廣使用能夠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幫助企業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雖然政府在五水共治中一些舉措和需建的工程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五水共治、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上的資金投入較多,但是這些只是短期的影響。以發展的思維來說,政府對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支持與投入,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升應對水環境污染和破壞的能力,而且五水共治是一項利于民生的工程,能夠促進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能夠推進區域經濟新一輪的改革發展,收獲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最后,按照“美的規律”實踐,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合共生。早期經濟發展模式下,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加大對自然界的開發和利用,導致了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因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這些生態問題在水資源的污染與破壞上顯得尤為突出[6],亟須采取合乎規律的實踐,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五水共治正是合理處理人自身發展和開發自然、保護自然的關系[7],利用智慧治水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合乎美的規律的實踐。這一實踐不僅能夠增強人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能夠積極地反作用于自然界的發展,促進自然界各種物質的更新換代,這些都是創造美的過程。為了促進人與自然在和諧中發展,在融合中共生,在接下來的五水共治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把維護水生態的平衡作為五水共治的前提,科學地將治水工程同改造水環境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二是在保供水、促節水上,要以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為基礎,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必須在確保生態效益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基礎上,促進新一輪經濟的發展。四是注重對水文化的開發與保護,以水文化助推社會文明建設,滋養城市發展,提升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