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摘 要:國家與社會的治理方式有多種,神治、人治、德治、法治、自治是最基本的治理方式。在一定的時代,多種治理方式的組合構成該時代的治理模式。人類社會的治理模式在變化中,原始社會是神權至上治理模式,古代社會經歷了王權至上向皇權至上的演變,現代社會是法律至上治理模式,共產主義社會是從道德至上向自治至上治理模式演化。
關鍵詞:治理方式;治理模式;當代中國
中圖分類號:D03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172-02
國家與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學界研究熱點。從管理向治理轉變是一個不爭的前提,治理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全球治理委員會認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這里既提出了諸多“方式”,又提出“總和”。諸多方式到底有多少種呢?總和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是治理理論有待進一步研究的。
一、國家與社會治理的多種治理方式
毫無疑問,治理需要多種方式,不光全球治理、國家治理而且公司治理、家庭治理都需要多種方式,單一方式不足以解決治理問題,我國著名學者李慎明曾說:“與法治相對應的應該是禮治、德治、宗教治、習俗治等治理的社會規范和原則標準;與人治相對應的應是鬼治、神治等治理主體。”[1]在這里,他列舉了很多治理方式和治理主體。本文認為,可以進行歸類整合并補充完整,神治、人治、德治、法治、自治是最基本的五種治理方式,這五種方式是符合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規律的。從歷史上來講,神治是最先發生的,接著是人治,德治與法治又隨后,自治是治理的終極目標。
神治是人類社會最早產生的治理方式。文化人類學研究表明,諸民族早期的神話就是當時歷史的記錄。英國考古學家泰勒認為萬物有靈論為世界許多宗教的發源驅動,靈魂觀念是宗教起源的最重要觀念,也是全部宗教意識的核心。原始人的科學知識極為貧乏,認為睡眠、疾病、死亡是因靈魂離開了肉體,動物、植物、山水、石頭、風雨雷電等都是有靈魂的,靈魂獨立于形體。與其說原始先民匍匐在自然腳下,不如說跪倒在靈魂腳下,是自然神統治了原始先民,且是不休的眾神,連采集和狩獵都要祈禱一番,害怕諸神的報復。神治這種治理方式很少有人論及,其實它直到現在仍然在國家治理中起重要作用。當今世界,宗教仍然存在而且很普遍,它的消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基督教國家,幾乎全民信教,伊斯蘭國家也是,因信稱義,神仍然治理著人。
人治也是重要的治理方式。人類歷史越往前追溯,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越大,李慎明認為人治強調的是群眾、階級、政黨和領袖等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人類社會怎么會沒有人治呢?人治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當然這里所說的人治包括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人畢竟存在很大差別,少數人憑其聰明才智往往引領著眾人,成為領導者、決策者,其他人甘愿追隨。尤其在古代,人治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有治人無治法便是儒家的人治主張。賢人政治往往很快開創一個王朝的興盛,但人治的弊端也明顯,暴君、昏君短期內就可葬送一個國家。歷史走向未來,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就會減弱,但短期內不會消亡,即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人的聯合體,仍然有先進與落后、正確與錯誤之別,人治的因素仍不可忽視。
德治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理方式被眾人高度認可,東西方均有豐富的德治思想的德治傳統。它產生于原始社會,自從道德一發生,德治就產生了,道德運行的過程就是德治的過程。亂倫禁忌這一道德規范的產生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人類產生了族外婚,人類的素質大幅度提高。中國古代的德治包容在禮治之中,禮中有德,中國關于德治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和尚書,以德配天就是對統治者道德方面的要求。皋陶說過:“允迪厥德,謨明弼諧。”[2]后來,德治思想為儒家發揚光大。在現代社會,德治仍然功不可沒。
法治產生于法律的創生。法律植根在商品交換,此奠定了法律的平等觀,不是法律要平等,而是商品要等價交換。自從原始社會末期三次社會大分工,法律與法治就登上了歷史舞臺,且伴隨商品經濟的興衰而變革。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則法治不發達,法律不健全,而西方古希臘羅馬則法治昌明,那是因為愛琴文明是一種工商業文明,造就了古代社會最發達的羅馬法。現代社會全球均是發達的商品經濟,故全世界均要法治。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階級社會,法律一直存在,法治一直需要。待私有制消亡,商品經濟消亡,法治也就壽終正寢。
自治的地位長期處于學術研究之外,實際上自治十分重要。上述諸種方式均有他治的意味,而自治則是個人自己自律克己、隨心所欲,它建立在個人對自我與社會有清晰把握基礎之上,能夠正確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三種基本關系,無須考慮其他因素,自然而然,渾然天成。個人自治建立在個人自知自覺的基礎上,當然這個自覺有層次之別。歷史越向前發展,個人越自覺,自治的作用越大。
二、國家與社會治理的諸治理模式
任何一種治理方式均不能實現治理目標,而是幾種治理方式的結合實現一定時代的治理任務。這種按照一定結構組成的諸種治理方式的結合即治理模式,某一治理模式必然存在一個主導的治理方式,它是該治理模式的序參量,統攝其他治理方式,整合整個治理模式。不同歷史時代的治理模式有所不同,它在不斷的演進中。總的來講,人類歷史按順序有以下幾種治理模式。
原始社會的神權至上治理模式。在原始社會,神是一個普照的光,其他治理方式都打上神治的烙印,以神治為主導。這種治理模式中也有人治,英雄人物其重要作用。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三皇五帝等英雄人物均在原始社會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英雄已經被神化了,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往往就是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原始社會已經產生道德,當時的道德也被神化了,稱為禁忌,帶有神秘色彩。原始社會還存在人治,當然那是的人想象力豐富,抽象思維能力不發達,意志力也不強,自治的作用有限,但這個初步的自治為以后的歷史打開了自治的大門。
古代社會神權至上治理模式向人治至上治理模式轉變。奴隸社會早期是神權至上治理模式,晚期向王權至上治理模式轉變,封建社會則是皇權至上治理模式。王權至上模式與皇權至上模式都是人治方式占主導。奴隸社會早期仍然是神權至上,但諸多治理方式中又加上一個法治方式,因為奴隸社會法律產生,有了法律就有了法治,盡管那時的法律具有明顯的原始習慣的痕跡。王權至上意味著國王的權力凌駕于其他治理方式之上,神權的地位下降,服從于王權,法律也在王權統攝之下。皇權至上模式與王權至上模式類似,皇帝一人凌駕于神權、道德、法律和眾人的自治之上。
近代社會的治理模式是法律之上治理模式。這與資本主義以來商品經濟大發展有關,一切都商品化了,故在治理模式上,法治一躍成為諸治理方式的主導,當然這個法治又經歷了從形式法治到實質法治的躍遷。近代形式法治時期,道德嚴重弱化,神權也弱化了,個人自治的作用上升。惡法亦法是近代實證法學的主張。現代實質法治則是德法結合的,道德的作用凸顯,實行良法善治。資本主義的治理經歷以上兩個階段,而社會主義社會則一開始就是實質法治的,超越了資本主義的形式法治。
共產主義社會的治理模式是德治與自治相結合的。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向共產主義過渡時期,道德至上,法律從屬于道德,法治從屬于德治。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期往后,則是個人自治至上,德治從屬于自治。那時,途之人為禹,每個人都全面發展,高度自律自治,那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自治是人類社會治理的理想遠景。
三、當代中國的治理模式
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了法律至上治理模式,這一治理模式是法治、德治、神治、人治、自治五種治理方式的結合,但法治主導著其他治理方式。
法律至上是指在國家的所有規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廣、強制力最大的規范,法律具有最高權威,道德、神權、國家領導人、公民個人均在法律之下,沒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權。法律至上是市場經濟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多元化、獨立化,各主體間存在競爭與合作,只有法律才能規范各方的權利與義務。法律至上還是民主政治的需要,共和制政府的權利需要法律制約。法律至上與黨的領導并不矛盾,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當帶頭遵守法律,黨在法律范圍內活動。
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的道德體系。德治是社會主義重要的治理方式,社會主義從建立之日起就是站在人類價值制高點上,倡導道德,教化人民,德潤人心。盡管德治不是至上的治理方式,但卻是十分重要的治理方式,德治發揮作用主要通過人們的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進行教化,同時對違反道德的現象進行貶抑。
在當代中國,人治地位仍然重要,領袖人物、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是國家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各級領導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總是對民眾有重大影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打鐵還需自身硬。法治也需要人治來起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德治亦需要人治來引領,上梁不正下梁歪。可惜的是,總有一些人把人治與法治對立起來,要摒棄人治思維,實在不可取。我們要摒棄的是凌駕于法律之上的人治,而非法律之下的人治。
在社會主義社會,甚至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治理方式,這一點備受忽視。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藏傳佛教在西藏的治理中作用很大,伊斯蘭教在新疆的治理中也一樣。在其他省市,基督教、道教等合法宗教影響很大。我們能夠做的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而不是掩耳盜鈴似的否定神治的作用。在當代中國,宗教的社會作用有二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關鍵是要依法治教,把宗教納入法治軌道,不能與社會主義法律相沖突,體現法律至上。
在當代中國,自治的作用也被忽視,實際上甚為重要。自治包括個人自治和群體自治。首先是公民個人自治,公民自治的邏輯起點是自知,中介是自愛,落腳點是自律自治。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公民應當具有相當高的自治能力。自治的主觀支撐是人的思想,思想的本性是自由,培養人的自治能力就要加強思想教育,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誠如老子所說,失道而后德,自治就是按道行事,無須德治。群體自治是個人自治的延伸,各少數民族自治區高度自治,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高度自治。
參考文獻:
[1]? 李慎明.關于“依法治國”十個理論問題的思考: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5).
[2]? 尚書·皋陶謨[EB/OL]: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