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孫昊
唐院長表示,近年來,智能制造、智能物流與電商、零售的結合已經成為物流業發展的未來趨勢。物流對于高科技概念,如大數據、互聯網+的追求,也已經超出了人們本來的想象。“如今,中國的物流園區規劃規模已經在世界上處于前列了,既令人嘆為觀止,又十分激動人心。2017年是中國倉儲板塊迅速膨脹的一年,其中很多領域的發展是我們在表面上看不到的。唐院長認為,社會物流體現出了兩極分化的特點,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與一些巨頭企業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從規模上來看,有一些項目體量非常大。“在之前我們概念中的倉庫,每日處理訂單數能夠上萬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物流中心了,但是現在許多電商企業的每日訂單處理數都能夠達到十幾萬二十萬,這就需要倉庫具有幾十萬個貨位的容量。這種跨越式的發展是中小企業不具備實力去關注的,但是這種大型企業創造大型項目的方式,確實是未來我們物流業發展的方向。”除此之外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精細化、個性化發展,這種發展方式在智能制造領域是一種必備的要素。“我們的物流設備都經過詳盡的規劃和設計,所采用的產品解決方案都具備世界級的水平。包括機械手、AGV等高技術設備,對于控制的要求尤其高,對于精細化對接的需求也是我們之前的傳統倉庫難以想象的。通過由點帶面,實現整體進步,最終促進了我們中國物流裝備行業的飛速發展。同時,要實現集成化控制,對于軟件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

這種發展方向會使得一些原本專注于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的企業對物流業感興趣,從而進軍物流倉儲行業。“這些企業進入物流領域后,由于起點就很高,在與行業內一些中小規模的自動化設備制造企業的競爭中具備天然的優勢。”除了軟件不斷發展,行業對硬件設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規模大型化、運行高速化、功效智能化,無論是對硬件還是軟件的要求,中國市場都越來越接近國際水平。我們還可以看到,有為數眾多的工業車輛企業也在向智能倉儲領域轉型,開始是通過資本運作,用并購、合作等方式來獲得自己需要的技術積淀。但近年來,隨著技術研發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這些企業自身開始在自動化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這一背景下,最直觀的一個現象是:很多工業車輛生產企業都在做AGV,并且是要做集團化、群體化的AGV解決方案,通過打造平臺來實現更多功能。”唐院長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創新,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市場有了需求,而這種需求的根源就是物流業的發展,需要更加高效的工藝設備解決方案來處理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有了這些設備作支撐,我們就能實現打造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供應鏈的遠大目標。”
在2017年的行業發展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工業車輛領域。2017年工業車輛國內外市場均創下歷史新高,遠遠超過了預期的 10%增長,國內市場增長達到 38%,出口增長達到了 23%,出乎了大多數業內人士的預料。之所以實現這種程度的增長,是因為電子商務企業自建物流中心,三四線城市物流設施等物流基礎建設的不斷增長,制造業隨著經濟企穩回升造就了對設備的需求。除此之外,人工成本的上升,企業對效率、自動化水平的追求升級,也在工業車輛市場快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整個市場曲折向上發展的過程中,電動叉車、新能源叉車、倉儲車、AGV等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設備也越來越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靠攏。目前,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叉車數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總產量的 40%,可以說“中國制造”的叉車產品在國際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從一個方面見證了中國開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歷史進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叉車制造龍頭企業會躋身國際品牌前列,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精細化、差異化的發展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實現健康、穩步發展。
“有許多人說物流裝備市場在2017年實現了回暖,我不認同這種叫法,我認為這些提升實際上是必然發生的事情,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近年來物流業的新興市場不斷出現,新客戶的需求實際上是一種剛性需求,是無法避免的。要滿足這些新用戶的需求,需要設備在質和量上都不斷提升。由于大家對物流業的市場前景都非常樂觀,因此在量上的增長是必然發生的,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一過程中出現的產業升級與創新以及企業對于核心團隊的打造。”唐院長認為,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企業要不斷調整自身發展策略來滿足市場需要。隨著跨界創新成為常態,物流業與其他領域的聯系日益緊密,這也就使得社會上各行各業對物流產生了需求與依賴。“剛性需求的不斷增長,可以刺激物流企業和物流裝備制造企業不斷發展,想方設法地去為客戶做到最好的服務。”
雖然發展迅速,但唐院長認為,我們的物流裝備行業還存在著一些通病。其中最明顯,也是最老生常談的就是制造質量問題。在這個眾多新興企業不斷涌入的時代,企業制造水平參差不齊不可避免。同時,高速的發展也制造了很大的人才缺口,專業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甚至斷檔的情況。從技術方面來看,一些企業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技術儲備不足,導致工藝流程出現瓶頸,無法實現在招投標的時候對客戶許下的承諾,無法完成設計初衷。“這種盲動式的發展,是市場發展遠遠超過預期的背景下所必然出現的問題。另外,我們的民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關注度也有待加強。許多企業將發展重點放在了銷售上,在招攬客戶和項目實施板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相對來說就放緩了技術研發和儲備的腳步,使得我們追趕國際先進技術的步子總是邁得不那么大。就我個人而言,對于這些新興企業所選取的發展道路非常理解,但我還是要提出建議:企業發展不能僅僅片面地貪圖做大,只有做優、做強、做精之后,才能更好地追求規模,要避免揠苗助長。為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需要在技術研發方面多下功夫,真正重視起來;其次,企業不能只低頭拉車,還要多抬頭看路,看看國際上有哪些先進技術,看看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自己的設備更適合哪些行業,畢竟現階段歐美的一些老牌企業還引領著物流設備發展的潮流,我們要更多地學習、觀察,正視差距,縮小差距。最后,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引進和儲備。只有把人的要素重視起來,企業才有未來,才有發展。”
從行業發展的整體形勢來看,未來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但還有一些老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一直存在的價格戰問題。“隨著物流業發展更加迅猛,價格戰也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另外,隨著民族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一些在中國的外資品牌也已經不自覺地被拉入了戰團。對此,我的建議是,企業不要僅僅關注眼前利益,要將中長期發展真正重視起來,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意識,注重品牌的培育,企業的領導者要具備企業家精神,要多考慮在自己的細分領域中怎樣成為專家,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企業的優勢。”唐院長呼吁,中國市場是一個廣闊的市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有能力做到全面覆蓋。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打造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先實現做強做精,再去考慮擴大規模。“企業不管規模大還是小,只要能為行業提供新思路,新想法,不管是巨頭企業在重金支持下的規模化研發,還是中小型企業針對某一領域的獨辟蹊徑,都足以被載入物流設備發展的史冊。”C

唐超院長與本刊運營總監賈錦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