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楚彬
“快把我的押金退了,已經26天了!”在@小藍單車官方微博下,這樣的留言隨處可見。從酷騎單車到小藍單車,從友友租車到EZZY,關于押金的詰問此起彼伏。據業內人士估算,僅最近半年來,部分共享經濟企業“倒閉”已造成用戶押金損失超15億元。
近兩年來,共享經濟在中國迅速崛起,共享單車、雨傘、充電寶等新型服務項目可謂層出不窮。截至2017年6月,國內整個共享經濟領域的存量押金規模,預計在150億元左右。共享經濟都有一個共同的經營模式,那就是以租賃產品的形式,開展融資活動,也就是向消費者收取一定數額的押金,由于經營者向每一位消費者所收的押金,普遍遠低于單個產品的價格,比如市場價格高達3000多元的共享單車,消費者只需支付100元即可隨時騎行,人人都消費得起,因此深受消費者歡迎。但是,也正是這種類似于融資租賃的模式,為消費者押金安全埋下了隱患,因為押金流向缺乏有效的監管,往往會誘發經營者產生道德風險,挪用或者侵占消費者押金。
雖然共享經濟行為都是建立在嚴密的合同條款之上,消費者在押金遭受違規或違法侵占之后,可以選擇訴訟方式,向法院主張權利,進而挽回相應損失。但是,個體消費者的押金往往只有一兩百元,訴訟即使勝利了,其付出的代價往往遠高于所挽回的損失,同時,由于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也難以團結起來開展集體訴訟,因此,他們在切身利益遭受經營者侵害后,往往會選擇不了了之。這種做法,往往又助長了不法經營者繼續侵犯消費者的囂張氣焰。
由于共享經濟涉及面較廣,如果任憑經營者侵犯消費者權益,無疑將對社會誠信體系和法制建設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有關部門必須盡快推出切實可行的防患之道。
筆者認為,共享經濟監管機構不妨針對共享企業經營者的融資行為,參照商業銀行業風險監管模式開展監督管理工作,從而更好地化解押金管理困局。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把好市場準入關,對共享企業實施較嚴格的準入門檻,比如要求實繳一定額度的注冊資金,這部分資金可用于企業經營不善時貼補損失。
第二,嚴格要求共享經營者收取押金后,實行專款專用,并實行信息公開等監管制度,確保消費者能夠按照合同條款,及時要回押金。由于共享企業在正常經營期間,押金總量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或增長性,因此,監管部門也可以考慮借鑒商業銀行監管辦法,從每一筆押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本地區所有共享企業的風險備用金,用于償還消費者部分押金,維護共享經濟誠信形象,進而推動共享經濟更快發展。
第三,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強化市場退出機制,當共享企業經營者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時,要及時介入,勒令經營者依法解決面臨的問題,該停業整頓的要及時予以整頓,該關閉的要予以關閉,幫助消費者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
總之,共享經濟是一種利國利民的市場行為,只有監管及時跟上,才能更好地服務消費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