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紅
摘 要:我國地鐵建設發展迅猛,加強非正常情況下的地鐵運營組織工作,有助于提升地鐵運營的安全性,降低地鐵運營的風險成本。通過對地鐵運營出現非正常情況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以非正常情況下地鐵運營組織的基本原則為依據,提出地鐵運營出現非正常情況時的主要運營組織措施。
關鍵詞:地鐵;非正常情況;運營原則;運營組織措施
中圖分類號:F5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3-0173-02
地鐵運營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不同時期都有可能會出現新的情況或新的變化。在我國地鐵運營經驗相對少、地鐵應急處理難度大的現實情況下,針對地鐵運營中出現的非正常情況,設計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有助于提升地鐵運營的安全性,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地鐵運營事故的發生。
一、地鐵運營出現非正常情況的主要原因
1.突發性大客流。突發性大客流是指在地鐵運營過程中,因地鐵車站周邊臨時性的大型活動、天氣突變或突發事件等原因,導致短時間內在地鐵車站候車及停留的乘客數量超過了地鐵車站和列車所能承載的正常客流量。突發性大客流的規模和持續時間沒有一定的規律,地鐵企業無法提前進行預測。近年來,由于我國地鐵處于建設黃金期,各個城市的地鐵線路不斷增建或延伸,地鐵線網規模不斷擴大,地鐵客流呈現持續性增強趨勢,多數地鐵線路的承載力接近飽和。當出現突發性大客流時,如果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不僅會嚴重影響地鐵企業的正常運營秩序,而且極有可能發生人員傷亡或意外情況,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
2.地鐵運營設備故障。地鐵運營設備是地鐵運營安全的重要保障,其中信號設備、車輛設備、供電設備、通信設備等直接關系到列車運行的安全。由于地鐵運營設備數量多、分布廣,地鐵運行環境復雜、運營期內設備不間斷運行、乘客使用設備不規范等原因,即使有全面細致的設備維護與保養制度、有先進的維護技術,運營設備發生故障仍難以避免。當地鐵運營設備發生故障時,因運營期內行車間隔小,處理工作難以有效展開,加之運營設備相互間關聯性強,任何一個設備出現問題,都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所以運營設備故障對地鐵運營安全和服務質量影響極大。
3.自然災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當發生暴風、洪澇、凍害、雹災、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會造成行車設備無法正常工作、甚至嚴重損毀,嚴重影響地鐵運營安全。例如,暴風可能會導致線路周邊的設備、建筑物或樹木等變形、倒塌而侵入限界;洪澇易造成水淹鋼軌,甚至引發路基沉降、邊坡倒塌等;凍害會導致道岔無法轉換或轉換不到位;雹災可能會破壞地面設備;泥石流可能會沖毀線路;地震可能導致列車脫軌,嚴重時會造成基礎設施嚴重損壞。
由于地鐵線路和車站多數位于地下相對封閉的空間中,而且客流量大,當發生踩踏、暴恐、劫持等公共安全事件時,疏散、救援條件等都將受到地下不利條件的限制,嚴重影響了應對和救援方案的實施,會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二、地鐵非正常情況下運營組織的基本原則
1.安全至上原則。地鐵是一個公共性的服務行業,在非正常情況下的運營組織工作應堅持安全至上的原則。首先,把保障乘客和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所采用的運營組織措施應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的傷亡和造成的危害。其次,密切關注列車的運營狀態、故障區域的修復進度、設備的實際狀況等,做好防范措施,控制住危險源,最大限度地保證列車和其他運營設備的安全。
2.快速反應原則。非正常情況的影響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當地鐵運營出現非正常情況時,能夠越早發現、越早處理,非正常情況所造成的影響就越小,而且能有效防止“漣漪效應”的出現。首先,應當建立起必要的快速反應機制,加強日常維護和演練,在出現非正常情況時,實現“快速反應、迅速上報、迅速處理”的目標,將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此外,運營組織還應該注重全面性,相關工作人員要從全局入手,綜合考慮其他影響因素以及關聯效應,合理評估風險,果斷采取措施,并重視故障排除質量,避免返工。
3.先通后復原則。地鐵出現非正常情況后,“先通車、再修復”是有效疏導客流、減少非正常情況的持續性影響和阻止事態進一步發酵的重要原則。“先通后復”原則是指在確定了線路具備列車安全運行的基本條件后,立即恢復通車,再處理非正常情況帶來影響。這樣一方面能盡快滿足乘客出行的需求,發揮出地鐵的實際職能,降低對城市交通造成的壓力,實現恢復城市交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把對社會的影響限制在最小范圍內,有助于維護地鐵的聲譽。(下轉181頁)
(上接173頁)
4.保證服務原則。非正常情況下采取的運營組織措施,往往會對乘客的出行帶來不便。為提升服務質量,首先,應加強對乘客的引導和服務工作,盡可能滿足乘客的合理要求。其次,充分考慮非正常情況對乘客造成的影響,由控制中心將信息統一向相關各部門通報,保持信息傳遞的準確、快速和統一,并通過多種途徑及時對外發布,有效防止乘客恐慌和謠言傳播情況的發生。
三、地鐵非正常情況運營組織的主要措施
1.增開列車。當出現突發性大客流時,增開列車是快速疏解大客流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增開列車會縮短行車間隔,所以在采用這種措施時,必須確保行車安全,并充分考慮線路的通過能力。
2.采用長短交路方案。突發性大客流往往造成線路斷面客流分布不均衡程度較大,此時采用長短交路方案可以更好地滿足線路客流的運輸需求,加快列車周轉。但因短交路列車在中間站折返作業與長交路列車的到發作業有可能產生進路干擾,線路的折返能力、甚至線路的最終通過能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而且部分乘坐長交路列車的乘客會增加候車時間等問題,所以長短交路方案的采用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后決定。
3.公交聯動。當突發性大客流在采取了各種運營組織措施后仍不能及時緩解時,可以通過交通管理部門,協調公交公司,增加相關地鐵線路沿線的公交車開行密度,盡快疏散地鐵大客流。endprint
4.扣車或區間臨時停車。這是在設備故障或發生自然災害、安全事件時,當現場情況尚未判明,為確保旅客安全、控制運營風險,應首先采取的措施。因為將在線運行的列車在車站扣停或組織在區間內臨時停車,易引起乘客的恐慌,所以須及時通過車站和列車上的廣播系統,做好乘客的安撫工作。
5.限速運行。當確認設備故障、自然災害或安全事件對地鐵運營工作影響不大時,通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保證運營安全和運營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可以組織列車限速通過受影響區域。
6.始發站推遲發車時間或抽線停運列車。當因非正常情況造成線路堵塞時,首先可以適當推遲列車在始發站的發車時間,為擁堵區域爭取更多的運營調整時間。當擁堵狀況不能及時緩解并有不斷擴大趨勢時,還可以采取抽掉運行線,讓部分列車停運的方式,緩解擁堵壓力。抽線停運列車一般在始發站采用,如果需要組織在途運行列車提前退出運營服務時,須先清客后,再安排其進入中間站存車線或返回車輛段(車場)檢修。
7.中斷運營。因設備故障或發生自然災害、安全事件無法保證列車運行安全時,應立即中斷影響區域運營,并及時疏散受影響的乘客,同時在非影響區域采取變更列車運行交路、雙線改按單線行車等措施,盡可能維持非影響區域的運營狀態,將非正常情況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8.始發站提前發出列車。當前行列車故障通過清客退出服務時,會形成較大的列車運行間隔。通過始發站提前發出列車,縮短與前方列車的運行間隔,盡快疏散站臺內滯留的乘客,保證后續列車的運行秩序。當出現突發性大客流時,考慮到客流增加會導致車站停站時間的延長,也可以提前在始發站組織列車出發,在客流量大的車站適當延長停站時間,滿足乘客乘降的需求。
9.采用站前折返模式。地鐵運營出現非正常情況導致列車晚點時,可以在原折返模式為站后折返、但配備有站前折返設備的折返站,調整列車采用站前折返,縮短列車在折返站的停留時間,減少列車晚點對始發列車的影響。采用站前折返時,因列車折返作業會占用區間線路,所以要保證不影響后續列車運行。站前折返也會導致上下行客流在終點站交會,需要車站和列車駕駛員做好乘客引導工作。
四、結論
地鐵非正常情況下,運營組織應根據實際情況,本著“安全至上、快速反應、先通后復、保證服務”的原則,果斷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地鐵運營能力,有效減少非正常情況帶來的各種損失和問題。
參考文獻:
[1] 韓乾.地鐵應急事件中運營組織方法探討[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11,(1):60-62.
[2] 羅劍文.地鐵應急情況下運營組織調整方法的探討[J].中國建材科技,2011,(5):62-67.
[3] 張凌亮.地鐵列車在晚點情況下的行車方法探討[J].科技與創新,2015,(20):33-35.
[4] 王譽穎.對城市地鐵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探討[J].交通企業管理,2013,(7):60-62.
[5] 曾海軍.淺析地鐵應急事件中運營組織方法[J].科技與企業,2014,(6):104.
[6] 王營.淺談地鐵線路設備故障行車調度搶修組織[J].工程技術,2015,(1):151.
[責任編輯 李曉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