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維元
摘 要:城市化進程加快背景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盡管我國不斷出臺相關環境法律規定,但在環境問題頻發下,仍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特別是在公共環境利益被侵害下無法得到及時救濟,致使環境保護工作難以真正落實到位。本文將從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角度出發,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提起訟訴制度的設計建議。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制度設計
環境公益問題是近年來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在相關立法方面,也提出對于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社會團體與有關機關均有訴訟原告資格。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資格的確定相對模糊,直接導致環境公益訴訟操作性較差,是司法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這種情況下要求在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上進一步完善。因此,本文對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相關問題分析
(一)基于檢察機關為原告的問題
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檢察機關為原告的案例較多,且許多法院均有文件指出檢察機關有起訴資格。但實際將檢察機關作為原告訴訟,也有較多問題凸顯出來,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無具體法律指出檢察機關有原告資格。雖然《憲法》中,提及在社會經濟秩序維護、公共財產保護方面檢察機關被賦予權利,但訴訟是否被包含其中,并無具體說明。第二,環境監測實踐工作。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檢察機關在獲取相關證據時,并無環境監測能力,數據的獲取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導致無法獨立完成案件辦理過程。第三,地方政府干預影響,如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從自身經濟利益角度出發,對檢察機關工作干涉,影響取證與調查。
(二)基于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為原告的問題
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有較多成功案例,部門本身有技術性、專業性優勢,但從司法實踐看,仍有一定不足。如在相關法律規定上,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的具體職能較為籠統、抽象,以無人居住區域為例,出現水污染事件,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將無法起訴,職能被限制;再如環境公益維護方面,環境保護行政部門更注重以損害賠償救濟,忽視采取預防性措施,這種救濟方式無法與環境公益的維護要求吻合。另外,在環境保護行政部門落實其工作中,可能有行政不作為表現,特別在面臨“地方保護主義”情況下,更無法保證其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基于社會團體或公民個人為原告的問題
從許多規定文件如《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等指出環境違法行為,鼓勵社會團體、公眾參與其中,但具體到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上,尚無相關規定,即使在揭發或檢舉方面,也無準確定義。同時,從社會團體或公民個人情況來看,受信息、資金等多方面因素限制,舉證極為困難,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無從談及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1]。
二、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提起訟訴制度的設計建議
(一)檢察機關訴訟相關制度設計
檢察機關對于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存在的問題,應從起訴范圍、訴訟地位、舉證責任分配、部門沖突問題上著手。以起訴范圍為例,分為民事與行政公益訴訟兩種,其中在民事公益訴訟上,檢察機關可代表公眾提起訴訟,而行政公益訴訟上,主要針對環境保護行政機關在地方保護主義干擾下,無法履職情況,由檢察機關作為訴訟原告,既是履行監督職責的表現,且可滿足環境權益救濟要求。再如訴訟地位上,環境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可選擇直接起訴方式,原告為檢察機關自身,或采用支持起訴方式,對受害人起訴給予支持。另外,部門沖突問題主要體現在檢察機關、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上,檢察機關可在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不作為的情況下,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二)環境保護行政部門訴訟相關制度設計
在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中,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為最優主體,對于其當前存在的問題,首先應從起訴范圍、訴訟地位上著手。如起訴范圍上,對于公眾性環境公益、公共性環境公益,均要求部門履行其職責,以原告身份訴訟。而訴訟地位方面,對于公共性環境公益,部門自身可作為原告身份起訴,同時可考慮作為共同原告,主要與社會團體、公民個人或檢察機關共同作為原告。
(三)社會團體或公民訴訟相關制度設計
社會團體、公民個人被賦予訴訟原告資格,旨在調動群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在訴訟范圍上,除對侵權行為訴訟外,若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不作為,也可進行訴訟。需注意的是,社會團體作為訴訟原告,也設定了一定的限制條件,如非盈利目的、已注冊并得到有關部門認可、有明確的組織活動范圍與目標、具備一定的經濟規模,這樣才可保證社會團體的起訴資格更加明確,發揮其在保護環境公益中的作用[2]。
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問題是當前立法實踐中需考慮的主要內容。實踐中應正確認識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具體問題,從檢察機關、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社會團體或公民個人等角度,提出作為訴訟原告資格的建議,以此使環境公益真正得到維護。
參考文獻:
[1]秦志律.探析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檢察院享有原告資格之可行性分析[J].法制博覽,2015,(6):155-156.
[2]劉冬京,葛丹.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原告資格的規范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81-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