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佳穎+陳世宇
摘 要:公益創業即Social Entrepreneurship簡稱SE,也可譯為“社會創新”“社會創業”“公益創新”等。公益創業與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密切相關。本文選取浙江省財經類高校大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現狀進行系統考察。在梳理全國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歷史演繹、理論與現實困境的前提下,著重考察在浙江省地方經濟、文化影響下財經類高校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區域性和群體性特點,以及公益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群體性問題,分析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并提供可能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公益創業;浙江;財經類高校;調查報告
一、“公益創業”界定
有關“公益創業”的界定,國內外學者至今仍無定論。根據現有資料的梳理,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基于公益創業雙重性的定義:CCSE(2011)提出,公益創業是具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雙重底線的私營、公共和志愿部門的創新性活動[1];二是基于公益創業活動性質的定義:Mair認為公益創業是催化社會變革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2];三是基于公益創業運作方式的定義:Andrew M. Wolk認為公益創業在公共、市場和非營利部門相互聯結背景下,通過資金可持續性創新活動及市場力量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3]。此外,還可以從字面上來理解“公益創業”,公益創業是一個復合詞,從“公益”與“創業”兩個概念的含義中對其進行定義。總之,基于不同的角度“公益創業”的內涵與外延不盡相同。
本文采用中國公益創業中心的定義:公益創業包括創建非營利性組織、兼顧社會效益的企業和志愿公益活動及產學研一體化四個方面的內容,同時根據《公益創業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對公益創業者分類方式將本次調查對象分為四類:參與型公益創業者、深度參與型、主導型和社會企業家[4]。我國對公益創業的關注大約始于2009年前后,而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關注尚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國內高校逐漸對公益創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全國公益創業關注的重點也漸漸轉移到了青年大學生身上。公益創業與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密切相關,浙江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前言陣地,財經類專業大學生相較于其他專業學生具備了更系統地公益創業相關理論知識。基于社會公益創業環境和創業者專業性兩方面的考慮,本文選取了浙江省財經類高校大學生為主體。
二、區域性發展態勢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思想發展的重要過渡階段,他們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各種思潮和社會情緒的影響。公益創業應社會需要而產生,即強調社會價值,同時兼顧經濟效益,打破大眾對傳統公益服務作為“大公無私”“舍己為人”苦差事的認知,大學生在公益創業過程中可結合自己的個性、興趣選擇公益項目,在培養大學生創業創新挑戰精神的同時,培養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和傳播主流價值觀的精神。概言之,公益創業彰顯著當代青年的成長和使命。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為青年人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我國現代公益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和各地高校對公益創業愈加重視,這些都為大學生參與公益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據統計,從2008年開始全國大部分地區都組織舉辦了各類創業大賽,公益創業項目也漸漸成為創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開設了公益創業項目類別。高校在公益創業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極有價值的成果,如湖南大學在2007年成立了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組織編寫了《公益創業學》。
浙江省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創業氣氛濃厚,創業資源豐富、平臺眾多,整體創業系統比較成熟。同時,公益事業的發展也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微公益時代,杭州作為電商的集聚地,以阿里巴巴為首的互聯網公司在推動微公益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浙江省良好的創新創業和公益氛圍中,在高校云集的杭州,各類公益組織蓬勃發展。在全社會公益創業的蓬勃發展中,浙江省高校的公益創業正在興起,各類高校紛紛開設了創業學院,舉辦創業教育講座,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建立學生創業園區,設立創業種子基金,成立學生創業團隊,開展創新課題立項與成果評獎,對學生的創業計劃書經評估后進行融資和商業化運作。
根據本次調查顯示:浙江省財經類高校代表浙江財經大學和浙江工商大學對于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相較于北京、湖南等地高校起步較晚。湖南大學在2009年舉辦了首屆中國大學生公益創業年會,清華大學在2010年舉辦了“‘北極光—清華全國大學生公益創業實踐賽”。縱觀浙江省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發展,浙江師范大學走在省內前列,2010年浙江師范大學舉辦了公益創業大賽。浙江財經大學與浙江工商大學截至目前雖未舉辦以公益創業為主題的活動,但兩所學校在創新創業方面有相對成熟的發展。浙江工商大學與浙江財經大學分別于2014年和2015年成立了創業學院,創業教育在兩所高校如火如荼地展開。具體模式主要包括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組建職能化、實體化的創業教育與實踐機構;校內校外資源對接為學生提供創業所需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整體來看,浙江省擁有較為成熟的創新創業生態圈,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正在蓬勃發展,為公益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與資源支持。而對兩所高校的公益活動調查資料顯示:兩所高校的公益活動主要以校團委主管的校青協為主展開志愿者活動,浙江財經大學在2010年創建了“一元錢”工程基金會,以每月一元錢系列活動在師生中宣傳開展公益活動。此外,還有一些學生自發組織的公益社團,但規模較小,普及面較窄。
三、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顯示:雖然浙江省地域優勢顯著,高校創業教育日趨完善,但目前在校大學生對公益創業的認知與參與度仍普遍偏低。此次問卷共發放500份,有效問卷468份,其中男女比例為1:1.8。endprint
首先,從對公益創業的認知來看:對公益創業有所關注的同學占總人數的一半左右,了解渠道主要來自網絡信息、周圍同學的影響及社團活動。其次,從公益活動的參與度來看:有37.5%的同學表示從未參與過公益活動,只有12.5%的同學在一個月內參與一次公益活動。從中可以看出固定地參與公益活動的大學生仍是少數,而從未參與的人數超過了三分之一。整體來看,大學生的公益認知和參與度并不是很理想。同時,調查發現,雖然由于主客觀原因,在校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實踐機會還較少、參與度較低,但大學生對于公益創業的主題有鮮明的偏好,其中,教育與環境保護兩大主題受關注度最高,然后是文化的保護與推廣。最后,在提及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困境時,資金被視為首要的限制因素,這與大學生還未經濟獨立有直接的聯系。調查中發現浙江財經大學有一個公益創業團隊,由一名大三的男生發起,但在運營約一年后停止。在提及為何參與公益創業時,實現自我價值仍是大學生實踐的主要動因。
綜上所述,在公益及公益創業領域,在校大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還不是很理想。公益活動實踐者為公益創業提供了潛在的人力資源,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大部分學生仍然選擇常規就業而對公益創業新形式少有興趣。
四、調查結果反思及建議
在新時代下,公益創業已成為青年人不可忽視的潮流,它是未來青年人新的選擇,而這一選擇因為公益創業的雙重屬性顯得意義非凡,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己任,服務于社會利益是新時代青年人肩負的使命。
本文反思調查結果的同時,還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根據調查,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對公益創業項目不了解,通過對志愿組織負責人的訪談得知,兩所高校有幾千名大學生參與了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動,他們大多是淺層次的參與者或參與者。同時,學校每年舉辦的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公益性項目并獲得良好成績。事實上,公益創業已經融入到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但由于缺乏對公益創業概念、內涵、價值的系統認知,大學生身處其中而不自知。這就需要學校進一步完善創業教育系統,將公益創業的知識補充到知識體系中,讓學生能從理論層面清楚理解公益創業,從而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公益創業的樂趣與魅力。
其次,目前高校內的創新創業或公益實踐活動多以學校為主導,大學生在其中的角色多屬于淺層次參與者或深度參與者,很少出現主導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校之間的活動模式和范疇過于類似和單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學生自發的公益創業組織零星出現,但由于缺少相應的支持,規模較小運營困難。因此,高校在公益創業實踐方面應更加注重促發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大學生成為項目的主導者。同時,采取更加靈活的支持方式,適當降低公益創業的實踐門檻,保護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熱情,及時給予幫助使項目得到長期的落實與完善。
最后,里德比特認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創業者必須具備三種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及改變現狀的能力。公益創業者除了具備創業能力外,還需要公益精神作為內在的長久驅動力。財經類高校由于自身專業的優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大量專業知識的積累和相關的資源支持,但是公益創業與商業創業不同,它更加需要人文精神尤其是公益精神的滋養。因此,校園公益文化的建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全社會和高校公益文化建設有助于大眾對公益創業理解,而這種來自社會和身邊人的支持和肯定將增公益強創業者的信心。在良好的公益文化氛圍中,大學生能自覺主動參與公益,從而為公益創業培養潛在的人力資源。
總之,浙江省財經類高校的公益創業仍在起步當中,在優越的地域環境中,隨著社會和高校相關系統的不斷完善,公益創業在不遠未來將成為越來越多浙江省大學生的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年報社KAB全國推廣辦公室.中國青年公益創業報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J Mair, I Marti.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 Source of Explanation,Prediction and Delight[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1):36-44.
[3]Andrew M. Wolk.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Government :A New Breed of Entrepreneurs Developing Solution to Social Problem[C].a Root Cause report,2007.
[4]朱曉紅.公益創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