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伊莎
摘 要:在新課改的發展下,促使各級教育事業發展素質教育,以實現人才培養計劃。在此背景下,應創新教育評價方式,采用發展性教育評價方式,針對教育的全過程進行評價,有利于促使教育事業的發展,進而不斷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對此,本文對發展性教育評價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發展性教育;教育評價
一、發展性教育評價的特點
第一,發展性教育評價起到的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功能,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以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保障教育事業安全、穩定的發展。
第二,發展性教育評價與傳統教育評價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僅需要教師參與評價活動,還需要政府參與進來,以形成內外雙重評價的模式,確保評價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
第三,發展性教育評價模式有一定的激勵性特點,可針對評價結果對校長、教師、學生等進行激勵,有利于提高校長和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發展性教育評價的目標[1]。
二、發展性學校評價
(一)定位學校發展目標
通常情況,學校發展定位主要包括發展方向、發展程度、發展時間三個部分,根據預先計劃進行實施,以盡快實現發展目標。但在進行計劃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避免存在過高定位或過低定位的情況。例如,應考慮學校的客觀發展實際,包括歷史發展、資源情況、辦學條件等,定位目標要以客觀規律為基礎,從而符合學校的實際發展需要。同時,學校在定位發展目標時,應重點考量教育發展的需求,包括教育質量、教育水平、教育價值等;堅持科技教育、德育教育、發展教育、素質教育等理念;尊重教師、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育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進行結合。
(二)定位學校發展潛力
學校在實際發展階段,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從而使其發展受到影響。因此,學校在進行發展性評價時,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包括教師素質水平、校園文化、社會氛圍、辦學條件、課程設置、科研水平等。由此可以看出,學校的發展潛力與教學能力有很大的關聯,應科學分析人才培養能力,確定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而科學定位學校的發展潛力。
(三)定位發展機制
學校發展機制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科學評價學校發展現狀。一是,內容保障,一般可分為輸入保障與輸出保障兩部分。在對輸入保障進行評價時,主要評價關心投入(經費投入、精力投入等)、生源輸入、政策輸入、制度輸入等,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保障。同時,一旦各項輸入信息確定后,不可隨意進行變動,若出現偏差等問題時,要及時進行控制,避免對學校發展造成影響。而輸出保障主要包括教學成果、學生滿意程度、政府意見等,對于前兩者可采用試卷測評、問卷調查的方式,而政府意見一般將現場考察、通知決議作為評價依據。二是,組織系統保障,可分為指揮系統、診斷系統、反饋系統、輔助系統等。需要由學校決策層確定教育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各教導人員對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數據收集,校領導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并向教師傳達,以制定正確的管理決策,從而不斷提高學校的發展性教育成果,推動學校快速發展[2]。
三、發展性教學評價
(一)發展性評價目的
發展性教學評價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從選拔最優學生轉變為發展最優教育,共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同時,這種評價方式不再重視結果評價,而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探討過程,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水平,以體現教學評價的公平性與全面性。
發展性評價標準
傳統的激勵式教學評價模式,以學生的排名結果作為激勵依據,雖然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但也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壓力,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兩極分化”問題嚴重。而發展性評價標準,從單一評價方式向多元化評價方向轉變,不再追求統一答案,注重發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創新結果進行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興趣,將理性評價與感性評價進行融合,以滿足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發展性教育評價的實施,有利于學校正確了解發展實際,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以推動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同時,促使教師根據發展性教學的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強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發展過程評價,從而保障評價工作的科學性,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發展性教育成果,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平.教育評價功能轉變的現實性分析——發展性教育評價的視角[N].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12-14.
[2]徐藝丹.淺談發展性教育評價及其在高職教育中作用[J].才智,2011,(14):2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