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
摘 要:鼻煙壺是一種集使用價值與觀賞價值為一身的工藝品,自清代至今幾經改良,融合了多種工藝與中西方藝術風格。文章從歷史衍變、藝術價值、展藏概述等多個方面對鼻煙壺的歷史與工藝作了簡略探討。
關鍵詞:鼻煙壺;工藝;料器;內畫;玻璃;秦皇島;展藏
鼻煙壺是盛放鼻煙的容器,外形小巧,表里光滑,便于把玩。材質多見玉質、琥珀質、瓷質、瑪瑙質、水晶質與琉璃質,其中琉璃質的鼻煙壺最為常見。鼻煙壺色澤剔透、質地圓潤,作為收藏品與工藝品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從工藝上講,鼻煙壺又分為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類,各類鼻煙壺中料器鼻煙壺與內畫鼻煙壺又較為常見。本文試圖從歷史衍變、藝術價值、展藏概述等方面對鼻煙壺的歷史與工藝作略作討論,如有謬誤之處,還請方家不吝指正。
1 鼻煙壺歷史簡述
鼻煙壺最早見于14世紀的歐洲。意大利人選用上好煙葉、薄荷和冰片等藥材碾成粉末,窖藏陳化,最終制成鼻煙,并成功商業化。鼻煙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記錄表明,十六世紀歐洲教會和政府使節將煙草作為禮物獻給中國皇帝。而大批量的煙草進入中國則是通過菲律賓、日本與朝鮮。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赴中國傳教,向萬歷皇帝獻自鳴鐘和鼻煙壺等貢品。自此,這種制作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就被王公貴族所喜愛,后來皇帝將其賞賜于有功的大臣。清初,鼻煙壺構造有了較大的改進,增加了腹部容積,瓶口有蓋,并以小勺相連,便于挖取鼻煙。目前,故宮博物院館藏最早的鼻煙壺是康熙年間的制品,據相關文獻記述,現代意義上的鼻煙壺是康熙年間始創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親赴南京巡視,拒絕了歐洲傳教士畢嘉和王儒望的禮物,僅留下鼻煙壺。此外,康熙還將法國琺瑯技術應用在鼻煙壺之上,令法國技師在宮廷造辦處燒制。此外,蘇州制造李煦與四川總督年羹堯都曾在奏折中寫到進獻了鼻煙壺等物。雍正帝熱衷鼻煙壺更勝康熙,據雍正八年(1730)宮廷檔案記載,十一月二十日,內務府總管海望將一件黑地琺瑯五彩流云畫玉兔秋香鼻煙壺獻給雍正,雍正下旨:玉兔不好,其余照樣燒造。同日,內務府總管海望又將一件桃紅地琺瑯畫牡丹花卉鼻煙壺獻給雍正,雍正下旨:上下云肩與山不甚好,其余花樣照樣燒造。乾隆年間,雖然乾隆意識到煙草的危害,但鼻煙壺的制作技術卻不斷改進,鼻煙壺的觀賞功能與使用功能有了分離,出現了掐絲琺瑯與掐絲琺瑯技術相結合的鼻煙壺,且造型更為多樣,如預覽式、八角式等,鼻煙壺紋飾也出現了山水風景、祥瑞風物、花鳥魚蟲、水墨人文等圖案。
到了近代,隨著內畫鼻煙壺的出現,鼻煙壺整體分為料器鼻煙壺與內畫鼻煙壺。隨著內畫鼻煙壺工藝的百余年演變,主要分為 “京派”“冀派”“魯派”及“粵派”四大流派。其中當屬“京派”的歷史最為悠久,其創始人為清末民初時期葉派“京城四大內畫名家”之一的葉仲三,代表人物還有周樂園、馬少宣等人。
2 鼻煙壺的藝術價值
鼻煙壺工藝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衍變,將西方琺瑯技術、玻璃制造技術、鑲金技術、鏤空技術與各類紋飾巧妙融合,終于到達工藝的頂峰。
鼻煙壺圖案形象多樣,多帶有吉祥寓意。如圖案為童子手持如意在大象背戲耍,或象背馱著戟和如意,諧音“吉祥如意”;圖案中有萬年青、柿子、如意等物,則有“萬事如意”之意;圖案中帶有兩個柿子或以柿蒂紋相連,則寓意“事事如意”。古人以“蝠”寓“福”,如圖案由蝙蝠、祥云構成,則寓意“福運臨門”。“鹿”與“祿”諧音,“鹿”即官祿、俸祿及祿位等,鹿與蝙蝠組成圖案,即謂“福祿相連”。毛筆、銀錠、如意組成的圖案也較為常見,“筆”諧“必”音,“錠”“定”同音,合為“必定如意”之諧音,寓意如心遂。“羊”“陽”同音,“三羊”喻“三陽”,開泰即啟開的意思,故三只山羊有“三陽開泰”之意。鼻煙壺常見的圖案還包括龍、鳳、祥云、龜、松、鶴、葫蘆、壽桃等,各有不同的祥瑞之意。此外,一些特殊的圖案,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寓意君子高風亮節。
3 秦皇島鼻煙壺展藏概述
秦皇島文博部門也展藏了部分鼻煙壺文物,如秦皇島市山海關文物保管所保管的清代浮雕花卉紋白玉鼻煙壺與清代纏絲瑪瑙鼻煙壺,因存世量較少,保存完整,被評為國家三級文物。此外,2012年8月開館的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展藏了六件從河北省文保中心借展的鼻煙壺,展品工藝精美,系出名家,都是國家二級文物。六件鼻煙壺分別有四件套料鼻煙壺和兩件內畫鼻煙壺,詳述如下:清代白套料蟈蟈蔬果玻璃鼻煙壺(圖1),高6厘米,白色玻璃胎,扁圓體,橢圓形圈足,套料圖案為五彩色蟈蟈蔬果圖,顏色鮮嫩,由于南方人發音“官”“蟈”相同,故蟈蟈寓意官運亨通。清代白套料四子燃爆竹玻璃鼻煙壺(圖1),高6.7厘米,白色玻璃胎,橢圓形圈足,套料圖案,黃藍色套料圖案為四子燃爆竹圖,寓意吉祥,綠色玻璃蓋連象牙匙。清代白套料鐘馗辟邪玻璃鼻煙壺(圖2),高8厘米,白色玻璃胎,橢圓形圈足,套料圖案為鐘馗與蝙蝠,有辟邪、招財之意。清代白套料蟠螭紋玻璃鼻煙壺(圖3),高6厘米,白色玻璃胎,扁圓體,壺身有紅、藍、綠三色蟠螭紋。清代周樂元內畫煙壺(圖4),高6厘米,透明玻璃質地,橢圓形圈足,內畫左上側有周樂元題款。周樂元,北京人,晚清光緒年間內畫鼻煙壺的一代宗師,作品題材很廣泛、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書法等,無不精美,尤其擅長描繪江南山水。清代陳少甫內畫鼻煙壺(圖5),高5.5厘米,無色透明玻璃質地,扁形瓶,橢圓形圈足,瓶口處有金色鑲嵌,紅色玻璃蓋連象牙匙內膽,有陳少甫所作內畫,清晰生動。
鼻煙壺作為一種工藝品,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美譽,中國鼻煙壺不但傳承了精美的制作技藝,更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藝術風格,形成了一門匠心獨運的藝術門類,成為我國近現代藝術的重要代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