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倩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鼓勵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時代,我國的中小企業的數量逐年遞增,占全國企業數量的99%,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存在。本文第一部分首先說明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規模;其次,闡述了我國中小企業所具有的特點;第三部分描述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最后通過上面對中小企業規模、特點及融資現狀的說明來給出如何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特點;融資現狀;對策分析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小企業不僅為社會解決了大量的就業人口,而且為國民生產總值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遇到瓶頸,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政府和社會關心的問題,對于如何規范中小企業的發展及如何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仍待解決。
一、中小企業的規模
中小企業是指那些在人員、資產、經營的規模上相對大企業較小的企業,是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迅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為擴大就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活力做出來很大的貢獻。
2017年三季度末,全國工商注冊的中小企業總量超過4200萬家,比2017年增長了49.4%,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顯而易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以中小企業中的個體私營經濟為例,近20年個體私營經濟呈現跨越式增長態勢。2017年,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61.4%,民間資本占全國企業資本的60%。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全社會投資、促進企業發展、保障民生、創造就業崗位以及增加稅收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的規模仍然較小、管理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完善,如何更好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并度過發展的瓶頸期仍是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中小企業的特點
1.規模較小,較為靈活
中小企業包括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但不同國家對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不盡相同,我國是采用定量標準對中小企業進行劃分和界定,主要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的,以工業、建筑業和零售業為例,見下表。
中小企業的規模相對大企業較小,運作也更加地靈活,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和企業所遇到的難題進行靈活運轉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同時,也使得中小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優化運作模式不斷適應市場的需求。但中小企業規模較小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相對于大企業的大規模而言,中小企業的規模經濟不是很顯著,生產產品的平均成本還沒有達到最低,使得中小企業不得不加大技術創新來彌補由于規模不經濟所帶來的損失。
2.分布廣,數量多
中小企業由于初始規模不大,比較容易在我國各地分布,并且數量是逐年增多,但是,中小企業分布不均衡、勞動密集度高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中小企業分布比較廣泛,但中小企業在各地區分布和發展極其不均衡,根據有關數據表明,按照經濟地帶劃分可知,中國東部和中部的中小企業數量各占全國中小企業數量的42%,而西部中小企業的數量僅占全國中小企業數量的15%,就工業總產值來看東部占比66%、中部占比26%、西部僅占比8%。這些數據說明了我國中小企業分布不均衡,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分布較多,在西部地區分布則相對較少一些,這和西部的氣候條件及交通便利條件息息相關,故要加強西部各方面的設施條件的建設來促進中小企業在各地均衡發展。其次,中小企業的勞動密集度較高,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在科技創新的時代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大技術創新才是中小企業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
3.投資主體多元化
我國中小企業具有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特點,中小企業不再是由單一的投資主體組成,而是向投資主體多元化不斷邁進。一般地,大家會認為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其實不然。我國的中小企業不僅包括民營企業還包括國有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投資主體更多是想著國家投資、企業投資、國家企業個人合并投資并舉的方向發展。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曾明確指出,中小型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改組改造、建立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方式來促進中小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注入市場活力,逐漸達到產權明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
三、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
1.內源融資狀況
我國中小企業具有規模小的特點,處于企業成長的發展期,急需外來資金的融入來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及企業規模的擴大來實現規模經濟。我國的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主要以內源融資為主,這是由于內源融資具有風險較小、成本較低的特點,并且小微企業相對于中型企業來說資金需求相對較少?;趦仍慈谫Y是以企業自有的留存收益和折舊所構成,一般來說中型企業所留存的收益不大,難以滿足中小企業迅速擴張的需要。因此,中型企業往往以外源融資為主,特別是在信息、金融、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中型企業往往采用外源融資來滿足自身擴張所需的資金需要,其中銀行貸款占比最大。
2.外源融資狀況
相對于內源融資的外源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具體包括銀行貸款、發現股票和企業債券等來進行融入資金的方式,此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企業之間的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也屬于外源融資的范圍。
在銀行貸款方面,企業進行的銀行貸款融資相對內源融資的規模較小,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財務制度不健全、信用度不高等問題給銀行帶來較大的風險,銀行為了減少損失和壞賬的風險減少了對中小企業的放貸。
在股票融資方面,中小企業也表現得并不出色,雖然我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這三種場內交易和以新三板為主的場外交易市場,但是很多中小企業難以滿足IPO上市的較高評級標準和準入門檻,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從股票市場上獲得相應的融資,其次,場外市場交易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各方面的制度和法規還不是很健全,股權之間的交易還缺少流動性支持,不能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中小企業往往會借助民間融資來滿足企業處于上升期不斷的融資需要。
在企業債券融資方面,中小企業由于企業規模較小,無形資產相對較多,可作為擔保抵押的有形資產相對較少,而企業債券發行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企業所發行的債券有無擔保,由于中小企業可以用作擔保抵押的有形資產相對較少,所以中小企業進行債券融資也面臨難題。除此之外,可提供擔保的第三方企業考慮到中小企業具有隨時破產的可能,往往很少愿意為中小企業發行債券做擔保。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中小企業在外源融資方面面臨諸多難題,所以中小企業往往會轉向民間借貸和內源融資來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往往這時,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并且提供一些能夠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做出評估的機構來幫助中小企業向銀行提供自身還款能力的證明,來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
3.在風險投資市場獲得融資困難
風險投資是一種由金融家發起的權益性資本,將資金投入到發展較為迅速、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其目的是通過投入資本促進企業的發展,把企業做大做強,通過獲得相關的回報來賺取收益。風險投資方能夠篩選出發展較為良好的中小企業,將其做大做強,不僅滿足了中小企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融入資金的需要,而且通過風險投資獲取相關的收益,達到了一種雙贏的局面,這是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十分有利。
在1985年,在國內就出現了風險投資的萌芽,但是,到目前為止風險投資的發展規模較小,主要的風險投資方是政府和相關部門,抑制了民間資本進行風險投資的積極性,并且我國的風險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對于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大部分都是以公開上市為主,而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難以上市或不愿上市,單一的退出機制也抑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四、對中小企業融資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
1.加強中小企業的規范化管理
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中小企業的建設和發展,使中小企業的產權明晰、財務狀況清晰、進行規范化的管理,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投資者和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解決信息不對稱說來的融資難的問題,而且有利于同等規模的企業具有可比性從而加速企業之間的競爭,促進企業加強創新并且有效得融入相應的資金。
2.政府進行相應的扶持
中小企業處于發展的上升期,需要政府相應的扶持,比如,稅收方面的扶持,近年來政府實行的營改增稅收政策,大大減少了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鼓勵其快速發展。其次,對于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無擔保的問題,政府一方面要規范中小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應該出具相應的資產和發展上升空間的評判標準來幫助第三方企業了解中小企業的發展,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對那些愿意為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的第三方企業,政府也應該對于其進行相應的獎勵。
3.制定符合中小企業的相關證券市場準入標準
中小企業進入股票市場較為困難,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企業的發展確實不盡人意很難滿足上市的標準與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準入門檻較高和評判標準較為嚴苛使得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很難進入股票市場發行公司的股票來融入資金促進自身的發展。由此,政府可以考慮制定符合我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發展的評判標準,并且鼓勵中小企業向IPO咨詢公司咨詢相關事宜,中小企業也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管理、不斷加強科技技術創新來不斷強大企業的發展。
4.加強風險投資市場的建設
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風險投資加強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地進行風險投資來獲得雙贏的局面。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民間風險投資的發展,使得各方面的資金運作都有法可依來保障投資方的利益。同時應該建立多元化的退出機制,使得更多的中小企業從第三方企業的風險投資中獲得融資。
參考文獻:
[1][美]戴維·門羅.中小企業投資指引[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12-17.
[2]劉金霞.中小企業融資創新與科技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19-25.
[3]陳灝.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的實證研究[J].東南學術,2013(3),84-86.
[4]呂勁松.關于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思考[J].金融研究,2015(11),116-117.
[5]文曉璋.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特區經濟,2006(1),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