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秋 劉吉雙 劉子洋
摘 要:糧田流轉價格,是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問題。過高的流轉價格會導致流轉后的土地“非糧化”,甚至“非農化”;過低的流轉價格又影響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民收入。在“三權”分置條件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為指導,以西方土地經濟理論為補充,構建轉入方和轉出方均能接受的農村土地流轉標準價格。
關鍵詞:糧田流轉價格;馬克思理論;西方土地經濟理論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1-0024-02
引言
糧田是指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糧田流轉是指在糧田所有權歸農村集體所有、承包權歸農民所有情況下,糧田的經營權發生了轉移,由承包者讓渡給經營者。糧田經營權的轉移,有可能導致糧田用途的可變,即流轉后的糧田不再種糧,而是演變為蔬菜地、苗圃、花卉基地、魚塘和果樹園等等。糧田流轉“非糧化”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糧田流轉價格過高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政府要在糧田流轉價格形成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有關地租理論指導下,形成一個轉出方和轉入方都能接受的標準價格,以抑制糧田過度“非糧化”上升勢頭,切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糧田流轉標準價格形成,離不開地租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是建立在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生產價格論和剩余價值論基礎上的,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地租理論的繼承和批判,賦予了地租理論嶄新的內容。馬克思地租理論不僅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更具有較強的實踐價值,理應成為制定我國糧田流轉標準價格的根本遵循。
一、絕對地租理論
在馬克思看來,土地這種商品與勞動力商品一樣具有特殊性,是先有價格后有價值。如果土地沒有開發,土地就沒有價值,它只有“虛幻”的價值,這就是土地的無形價值,包括土地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由于土地稀缺性、壟斷性和地租的產生,“虛幻”價值的土地才有價格。我國農村耕地資源有限,特別是糧田耕地資源就更為寶貴,理應重視無形價值在租金中的地位。過去,在糧田流轉中,很少考慮糧田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在糧田流轉價格測算中,也幾乎不算這部分價值,導致糧田流轉價格過低,出現糧田“棄耕”“拋荒”、糧田生態環境破壞的不利后果。
馬克思認為,土地所有權是產生地租的前提條件,地租是與一定所有權相關聯的?!暗刈馐峭恋厮姓邞{借土地所有權從土地經營者那里獲取的收入,是由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在任何情況下,這個由價值超過生產價格的余額產生的絕對地租,都只是農業剩余價值的一部分,都只是這個剩余價值到地租的轉化,都只是土地所有者對這個剩余價值的攫取。”[1]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借以實現其增殖的形式?!蓖恋厮袡嗟膲艛嗍钱a生絕對地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絕對地租的場合,如果最壞土地不提供地租,就不可能讓人耕種,因此,“土地所有權本身已經產生地租。”[1] 在“三權”分置條件下,糧田流轉價格是指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憑借承包權從土地經營者取得的租金。這部分租金是考慮到糧田的稀缺性和壟斷性產生的,就是絕對地租。
此外,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有機資本構成,也是絕對地租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剩余價值率大體相同的條件下,“農業上一定量的資本,同有社會平均構成的同等數量的資本相比,會生產較多的剩余價值。”[1]這樣,農業與工業相比較,會產生超額利潤。超額利潤并不能很快平均化,因為農村土地存在壟斷性,所以一旦形成農業超額利潤,會在較長時間內得到保留,進而形成絕對地租。如果農業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等于或高于社會平均的資本有機構成,這時,“上述意義上的絕對地租,也就是既和級差地租不同,又和以真正壟斷價格為基礎的地租不同的地租就會消失?!盵1]但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仍然存在,只要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仍然分離,那么絕對地租仍然存在。絕對地租“簡單地說,只能來自壟斷價格。”[1]馬克思認為:“如果在一個國家,農業資本的構成與非農業資本的平均構成相等,……在這種場合,農產品的價值就會同它的費用價格相等。這樣一來,土地所有者只好自己耕種這些土地,或在租金的名義下,把他的租佃者的一部分利潤甚至一部分工資刮走。一個國家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盵1]
二、級差地租理論
馬克思認為,級差地租是指使用較優土地所獲得的歸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額利潤,體現在市場上就是土地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與一般生產價格的差額。級差地租來源于剩余價值,即超額利潤,它不過是由土地經營者轉到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剩余價值。級差地租是由土地自然條件和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所決定的。
馬克思按級差地租形成的條件不同,將級差地租分為兩種形式:級差地租第一形態(即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第二形態(即級差地租Ⅱ)。由土地自然條件所決定的級差地租,馬克思稱之為級差地租Ⅰ,又稱級差地租第一種形態,是指是土地經營者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較好的土地所創造的超額利潤而轉化為地租,它是與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別和土地位置的差別密切相關的;由在土地上投資收益差別產生的地租,馬克思稱之為級差地租Ⅱ,又稱級差地租第二種形態,它主要是由在一塊土地上連續投資產生不同收益所決定的,由各次投資的生產率不同而產生的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級差地租Ⅰ是級差地租Ⅱ的前提和基礎。就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的聯系上講,實質都是剩余價值,都來源于土地經營者的超額利潤。馬克思認為,極差地租形成的自然基礎是土地的差異性。但是,“自然力不是超額利潤的源泉,而只是超額利潤的一種自然基礎,因為它是特別高的生產勞動力的自然基礎。”級差地租量的測定依據是土地級差收益。級差地租與土地等級相聯系,土地等級不同,土地收益便不同,因此地租額不同,在市場上的表現就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所產生的超額利潤。這些級差地租超額利潤也可以稱之為壟斷利潤,是土地經營者憑借對較優土地的經營權壟斷而產生的利潤。從這一點上看,級差地租產生又與絕對地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憑借土地權利產生壟斷利潤,實現土地權利的經濟增殖。只不過是絕對地租產生于土地所有權,級差地租產生于土地使用權利而已。極差地租“不是產生于所有資本或這個資本所占勞動的生產力的絕對增加”,而“總是產生于支配著一種被壟斷的自然力的個別資本的個別生產價格和投入該生產部門的一般資本的一般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由此可見,極差地租的形成與自然基礎上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壟斷密切相關。
三、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對“三權”分置下糧田流轉價格形成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地租是權利的產物,而權利產生于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馬克思主要從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角度出發,對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進行了研究,認為土地所有權利的存在,是超額利潤轉化成地租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城市土地國家所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民擁有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明確了農村土地承包權可以與經營權分離,進一步強化了承包權的物權性質,農民有權憑借對承包權物權收取讓渡土地經營權的租金收入,它是農民轉讓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的收益。與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地租地價理論相比,馬克思地租理論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情,具有明顯的優點,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因此,要以馬克思的地租理論為指導,科學制定農村土地流轉價格[2]。
從馬克思地租理論上構建“三權”分置下農村土地流轉價格模型。第一年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第一年地租=絕對地租+級差地租=農產品社會價值一個別生產價格。其中,絕對地租=農產品社會價值(即劣等土地上的平均價值)一農產品社會生產價格;級差地租=農產品社會生產價格-個別生產價格。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從實踐上構建“三權”分置下農村土地流轉指導價格模型。第一年的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第一年的地租=土地年純收益=土地經營收入-生產費用-稅金-經營者應得利潤。土地經營收入為土地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經營者應得利潤為總資本乘以社會平均利潤率。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715-863.
[2] 黨楊.馬克思地租地價理論評述[J].現代商業,2010,(6).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