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嬌嬌
摘 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自主性。在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充分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課堂練習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實施個性化課堂練習是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教學,提高更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
由于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斷發展,所以在心理和生理上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是“鞏固”和“應用”的作業形式,也是小學課堂練習的最主要形式。那么在小學課堂上安排課堂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運用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也有助于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推進素質教育。本文針對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個性化設計的方法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給廣大小學教師帶來幫助。
一、課堂練習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在課堂練習個性化設計中首先要考慮用什么樣的題型,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層次化的作業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數學的發展,避免教材安排的統一性,可以使學生不畏懼課堂作業。例如下面的一道例題的布置中:
例1:在小數乘以小數學習中,可以將書上的一道基礎題目適當地重組:
A:根據234×12=2808,不計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23.4×1.2=( ) 2.34×12=( )
2.34×1.2=( ) 23.4×0.12=( )
B:根據234×12=2808,不計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23.4×1.2=( ) 2.34×12=( )
234×( )=28.08 ( )×12=28.08
C:根據234×12=2808,不計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23.4×1.2=( ) 2.34×12=( )
234×( )=28.08 ( )×( )=2.808
【設計意圖】教材的練習只呈現A的版本,比較單一;在凸顯學習重點的基礎上,重組了B的形式,經過實踐后,發現雖然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但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得不到滿足,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需求,適當增加了( )×( )=2.808開發性題目,同時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與正確率。
二、課堂練習要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材上部分課堂練習可能和孩子們的認知有沖突,課堂練習一般都在課堂上完成,這就要求學生“快速解決問題”,既要準確地分析問題,還要成功地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者合理引導,不讓數學問題離學生很遠。
例2: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習時,課前可以安排學生對自己的書本和課桌的面進行觀察,讓學生觀察教室這些面由幾條線組成,并且讓學生猜想一下這個面積是怎么計算的?
【設計意圖】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讓“面積”生活化、具體化。學生結合實際更好地理解問題。
三、課堂練習要能夠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非被動接受。在現狀的調查中,大部分老師往往選擇現成的“補充習題”和“練習測試”,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符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也難有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被動完成任務,索然無味。學困生自我效能感不斷降低,從而厭倦數學學習。為此,從學生自主化出發,考慮學生數學起點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逐個輔導。而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到這一點,必須合理安排自主性作業。
例3: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一道“自主探索、尋找規律”實踐題,題目設計層次清晰,梯度明顯。為讓課堂練習展現學生的自主性,可以增加課后自主設計作業,并且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進行題目的拓展。有的學生根據自己在超市買東西的情況進行了設計,自己喜歡的一個玩具是4.5元,自己有5元,則需要售貨員找多少錢?在這個題目的設計中,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更清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讓學生學會應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題的設計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能力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然后設計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拓展思維,開發其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與此同時,也要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于研.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與實施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
[2]張婧.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與實施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