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 要:新的課程視角和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應該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在“精神導航”中積淀人文,在自主自悟中滋養學生,在由此及彼中拓展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和提升。
關鍵詞:鏈接整合;自主自悟;由此及彼
每一個人的生命曾經布滿斑斑劣跡,需要每日的喂養,以美、以真、以善良,如此才能漸漸茁壯。在這種“喂養”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喂養不可或缺。的確,一些傳統文化一經入耳,一經入心,便轉化為內心的風景,成為孩子們精神成長中最好的人生養料。語文教師應該是這種“精神養料”的搜集者、傳承者和建設者。
一、在“鏈接整合”中積淀人文
小學階段的古詩文學習,應該整合與教材相關的時代背景材料或者與民族精神有關的故事滋補于課內教學,以此為孩子們積淀沉甸甸的人文素養。“唯有整合,才能釋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間,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為課堂松綁,馥郁課堂更多的活力。”[1]
比如,讀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的《石灰吟》,必須鏈接當時于謙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的社會背景,以此明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讀張繼的《楓橋夜泊》,也可以通過鏈接整合了解作者當時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的情境,這樣才能理解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的意境……
為把這一切做得更精更細,可以在班級后面的學習園地中開辟相關專欄,隨時更新與此相關的內容,如學習曹植的《七步詩》,應通過這樣的欄目發布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的相關背景或故事;學習《草船借箭》,應鏈接更多與之相關的三國背景和故事;學習《將相和》,應鏈接更多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相關的前因后果方面的資料。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從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角度去閱讀、去分析、去感悟中華古詩文作品,以求收到全面把握、以少勝多、整合全文的效果。
二、在自主自悟中滋養學生
不可否認,時下的中華傳統文化閱讀中,“理性指向有余,獨立閱讀不足”的現象仍然比比皆是。“你必須背會什么什么篇目”“你是否深刻感受到某人的愛國之情”,類似的“牽著孩子的手走路”的現象大為普遍,孩子們的閱讀權、個性解讀權和多元解讀權仍然是“空中樓閣”。這樣的定向閱讀,只能造就千篇一律的學生,這正應了專家的一句話:“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長著長著就成了‘贗品。”鑒于此,在小學階段的古詩文閱讀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孩子們自主自悟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讀《西游記》,有人喜歡豬八戒,切不可一棍子打死,因為豬八戒也有其可愛的一面:知錯就改,淳樸憨厚,心直口快。讀《三顧茅廬》一文,有人偏愛張飛,也不可橫加干涉,因為張飛也有優點:性格直率,有什么說什么,不虛偽。讀《景陽岡》,有的人讀出了武松的勇敢豪邁,有的讀出了武松的“有所畏懼”,教師不能直接否定后者,因為武松也是平常人,也有膽怯,但恰恰是這樣的“有所畏懼和膽怯”,才使得這個英雄人物更加豐滿,更加可愛。
小學階段的中華傳統文化閱讀,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自主閱讀,自能感悟,自主體驗,孩子們才有可能在經典文化中發現新的自己,成就獨特的、最棒的自己。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放權,包括文本選擇權、多元解讀權和獨特感悟權,以此培養孩子們的古文素養和精神素養。
三、在由此及彼中拓展學生
真正好的閱讀應該“由此及彼”,必要時應該脫離文本,超越文本,將思維的觸角伸展到課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完成課內和課外的深度對接[2],中華傳統文化的閱讀也是如此。顯然,當孩子們在閱讀中能夠“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葉”之時,他們的眼在洞開,心在擴展,情感的翅膀在撲棱棱地飛。教師應該有長遠的目光,應該引領孩子們跳出文本,跳出規定篇目,進行多層面的探究閱讀和整合閱讀,以此讓孩子們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千樹萬樹梨花開”。
如讀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后,可以對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情深厚、山難阻、勿沾巾”的剛強離別,還可以對比閱讀王維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那種“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深情離別;還比如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對比閱讀王安石《泊船瓜洲》,體會那種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感情。對于沉浸在閱讀深處的小學生而言,對比閱讀和拓展閱讀愈開放,孩子們閱讀的視野就愈開闊,隨之,閱讀積淀也就愈豐富。如此,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必將走向多元,必將生機勃勃,必將是“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閱讀中生成對周遭世界的感知、體驗和理解,并以此內化為孩子們的成長養料和精神養料。但愿,教師能夠引領孩子們沉浸在這樣的閱讀中漸行漸遠,引領孩子們與經典文化對話,與傳統文化為伴,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捧起一套經典,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坐擁一壁藏書,讓每一個孩子都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2):22.
[2]王積忠.經典滋養,不是單軌道[J].中小學德育,2016(12):1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