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軍
學習皮亞杰教學理論的時候,我的數學教學尚在迷茫之中。我思索著我的數學課堂應該呈現怎樣的狀態,思索著我到底要傳授給學生什么,思索著該如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
如今,在皮亞杰的教學理論里,我為所有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數學教什么?一言以蔽之,教的不應是知識,而是思維。
記得以前讀《西方文化中的數學》一書,明白數學是認識世界的工具,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智慧。數學是思維、是方法,而不是死板、固定的條條框框。
在皮亞杰看來,知識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個人內心建構出來的。
作為老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正確地建構知識,也就是幫助學生建立圖式,發展智慧。
要這樣做,首先要掌握學生的思維水平,以此制定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其次,學生的思維發展不是同步的,但是,卻又都能遵從同一個發展歷程,所以,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但又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水平。
學生水平的差異,可以說是“知識”的差異,也可以說是“圖式”的差異。讀《給教師的建議》,看到能夠“不斷發展、深化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再想到皮亞杰的教學理論,于是“知識”和“圖式”便重疊了。
在我所教的班級中,有為數不少的學困生。有幾個,我一直認為是“無藥可救”,然而,他們都可以與人正常交流,那么,是學生的認知發展出現問題了嗎?
皮亞杰將認知發展分了幾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
小學時期跨越了后三個階段,而又以具體運算階段為主。
在前運算階段的反應是以知覺或表象為中心,而在運算階段的反應則以恒等性或可逆性為基礎。
所以,低年級的學生往往處在這個階段,而許多學困生恐怕也是長期被“困”在這個階段,甚至,有些學生的“表象”也并沒有很好地發展。
可以想象,若是兒童在小時候生活比較“單調”,缺乏充分的游戲,缺乏對許多事物的觸摸、操作、觀察,缺乏與人的交流……就很有可能無法形成心理表象,而心理表象,是以后抽象思維的基礎。
在感知運動層面發生的過程要在心理表象的層面上重新進行。這個過程通常好幾年。這就是前運算階段。
前運算階段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在動作水平上吸收的東西怎么用心理表象表達出來。比如書上的例子,孩子能從家走到學校,卻無法正確描述“走的過程”。
“心理表象是一種內化了的模仿。”于是,“模仿”這一詞開始在我心中回蕩。這種模仿,是在心理層面重現動作,是一種運算,也就是說,當學生處在這個階段,幫助學生完成這種“模仿”十分重要。
然后是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可逆性”,由此也讓我想到,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這一方面,關注學生是否能理解,從而幫助學生順利經過這一階段。
結合自己的教學,主要思考的是關于直觀教學手段的問題。
我一直知道,越是低年級,越要多用具體事物作為教具,也要多用圖片,讓教學更形象、更直觀,才能使學生理解。而隨著年級的升高,才要慢慢將這種具體向抽象演變。
記得在去年九月份聽數學名師劉德武老師上課,就曾經舉了這樣的例子。這是一道連減的數學題:9只小雞,先走了3只,再走了2只,還有幾只。如果多媒體直接出示圖片,學生從圖上一下就看出來是4只。這樣的直觀并無好處。
在聽這個講座的時候,我對“具體”和“抽象”就有了些許思考,而在學習了皮亞杰的教學理論之后,進一步領會到了在教學中一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對于低年級來說,必須要直觀,卻并不是越直觀越好。
“在教育過程中,既需要對物體的動作,也需要與他人交往的行為。”我開始領會教學中教具的重要性、小組活動的重要性,而這些一直是被我忽視的。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講授”太多,而“對話”太少,“活動”太少。
如果要解決學困生的問題,那么該怎么做呢?我注意到了皮亞杰關于“運算”的一些理論。我開始知道“運算”不是“計算”,它具有更加豐富的涵義。
兒童的運算,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因為運算首先體現為“動作”,是兒童內心的動作,數學的學習就是對這些動作的一些歸納總結。
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動口說,總之,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在內心實現“動作”,重現知識的創造過程。我也真正開始認識到,課程標準當中那些話并非只是死板的教條。
在數學教學上,我常常直接將抽象的道理、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忽視了讓學生自己從情境中、從操作中理解,不能讓學生經歷自己創造、自己發現的過程。
是啊,知識必須從內部涌現,重新復活,否則只能是“信息”。學生只有經歷了信息再發明、再創造的過程,才是真正學習了。
如今再看數學,頗有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覺,然而,相信如果是真的理解了皮亞杰的教學理論,真的理解了數學這門課的意義所在,定會重新回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吧。
要怎么做呢?就像皮亞杰那樣去觀察、去實驗、去思考吧……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