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智燕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及“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種植活動正是讓幼兒在親身感知、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它作為幼兒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資源,進而開拓幼兒的視野,激發幼兒探索學習的欲望,全面豐富幼兒的知識面,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的情感,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良好個性,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幼兒;種植活動;發展;價值意義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現在的城市化生活,已經讓幼兒們遠離了大自然,大大減少了幼兒們直接接觸自然的機會。在幼兒園中充分利用種植園地和班級自然角開展種植活動,讓他們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環境的特殊作用,讓幼兒在接觸大自然中學習、交流、游戲,既能夠陶冶幼兒的性情,同時也培養了幼兒探索、觀察、動手等能力,更增加了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相互之間友好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種植活動對幼兒成長的價值意義
種植園地就是一個濃縮的生態園,為幼兒提供了寶貴的接觸自然、認識自然的機會。在種植勞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事物,了解一些植物生長的基本常識,教會他們照顧植物的正確方法,積累一些簡單的知識經驗。幼兒天生對外界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種植活動還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渴望,使得幼兒保持良好的學習思考的習慣。讓每個幼兒都可以親身參與,享受最真實的體驗,獲得一個直接經驗,萌發科學探究的興趣,獲得初步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發現和探究的快樂,同時種植園地也是幼兒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園地。
二、種植活動對提高幼兒能力的價值意義
1.種植活動對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價值
種植活動強調真實和體驗,因此能夠激發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去關注和思考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如當幼兒對種子產生濃厚興趣后,他們會不滿足于僅僅知道種子的名稱和形狀等表面的知識,還會自然而然地生成“種子是如何生長的”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推動幼兒又開始新的探索。在一次教學活動《豆豆買豆豆》中,幼兒們認識了各種豆子,對豆子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為了滿足幼兒們的求知欲,我在班級自然角投放了5種不同的豆子。讓幼兒們自己來種豆子,觀察豆子發芽生長的情況。同時組織幼兒每天來園后給豆子澆水,記錄豆子的變化過程。
“老師,豆子變鼓了。”“老師,豆子里的水太少了,它長得慢。”在觀察到第一粒豆子發芽之后,豆子點滴的變化都讓幼兒自己觀察。這種由自己直接觀察得到的知識,比老師乏味單調的講解印象深刻且有意義得多。
2.種植活動對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價值
給植物澆水,了解植物對水的需求量,這對幼兒們來說就是需要好好探索研究和學習的地方。此外,播種、松土、拔草也是一些需要幼兒動手操作的技術活,蔬菜成熟以后還會有一個動手豐收的活動。怎樣把山芋從土里挖出來比較省力?山芋要怎樣清洗?通過這些一次次寶貴的動手機會,讓幼兒充分參與到種植活動中,既保持了參與活動探索的積極性,從一開始的笨手笨腳到熟能生巧,大大提高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種植活動對促進幼兒交往的價值意義
1.促進幼兒間交流合作的價值意義
幼兒的年齡、經驗導致幼兒活動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種植活動可以說是幼兒之間合作開展的活動。在整個種植活動中幼兒從收集種子、挑種子、松土、探討工具的運用到種植與管理,幼兒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不斷地尋找答案,進行多次探究與嘗試。如:在挑種子過程中幼兒想出了挑、篩、用水泡撈等多種挑選種子的好方法;在工具使用中挑選出了好用的工具;在種植與管理中了解了植物的生長規律。
2.增進師生間互動的價值意義
教師是幼兒生活行為的指導者,和幼兒的關系也不再是單一的主動與被動、傳授或教化的關系,而是成為互動、對話的好伙伴。教師組織種植活動時應當從實際出發,關注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接受能力,尊重幼兒的意愿,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允許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老師和幼兒通過共同參與活動,探索種植的奧秘,交換自己的種植心得,合力解開大大小小疑團,極大地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老師真正成為幼兒活動中一個好的支持者、參與者、合作者。
通過積極參與種植活動,幼兒可以收獲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增加了幼兒與同伴、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提高了一定的社交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方修琦.環境教育資源庫[M].華夏出版社,2005-0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