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進
摘 要:新課程理念的出現讓小學數學教學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教師如何解讀文本,保證教材的利用合理而科學同時也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從不同的方法出發結合相關案例,力求為同行對此問題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對于教師來說是教學的基礎,它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有效地抓住教學重點,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合理的規劃等,從教學實際出發,在解讀文本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從文本的編排意圖開始,圖文結合弄懂提示語與注解
現數學教材中有大量的圖文,是從多方面進行安排的。這些圖文都是與所學數學知識密切相關的。表格圖、線路圖、幾何圖等,在相關插圖的旁邊還進行了文字標注。教師必須充分理清自己的思路,了解這些編排背后的內涵,這樣才能將它們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數學文本的編排是符合小學生學習發展規律的,它將數學與社會、自然相結合,代表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也代表著數學的思想精髓,所以教師必須要做到深入了解并弄懂。
例如:對教材中“圓的面積”這節課進行教學時,它采用的是數形結合的方法,由圓面積的計算向長方形面積計算進行轉化,最終得出相應的解答。教材中經常出現數形結合的現象,教師不光要以教材為基準,同時也要與生活相結合,進行生活與數學的合理轉化,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
教材中經常出現的提示語與旁白不光是對圖片的反應,也是為解題提供一定的指導,教師可以根據這個做出正確的分析,克服難點抓住重點,給予學生啟發,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發揮自主能力,掌握知識要領。
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中典型的例子“可能性”的插圖就配有旁注文字“哪個盒子能肯定摸出紅棋子?哪個盒子不可能摸出綠棋子?哪個盒子可能摸出綠棋子?從不同的觀點出發進行旁白。三個提示語中信息不一樣,但是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全部表達出來了。它可以引發學生進行猜想,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從猜測到實踐進行結果的驗證。在實踐中,體驗三者不同用語的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通過與案例的結合,學生會將不太確定的知識要點進行再一次的鞏固,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供便利。
二、合理分化例題與習題,了解例題的主要目的,梳理傳授新知識點
例題在數學教材中起到領軍的作用,它既典型又規范。它將知識要點埋藏在其中,在學生做到初步了解的同時,可以進行舉一反三。例題一般是由易到難,教師要充分發掘例題中隱藏的知識要點,構思教學思路。習題存在的作用就是對課堂知識要點的鞏固,教師必須對習題的難易程度做到充實并了解,明確習題具有的獨立性,并不僅僅是例題的重復,而是整個教學知識的延伸與發展。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數學“統計中簡單的數據分析”學習中,與例題相配的圖形是四種礦泉水在上周四的銷售情況,要從中得出下周的進貨標準。根據例題教師可以梳理出新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必須會看圖,從中得出相應的信息。無論是橫向圖還是縱向圖都要做到非常精準的把握。另外還要學會制作條形統計圖,這樣學生可以結合數據分析問題,有利于對知識要點的掌握。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分析與了解,有利于為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及設計提供依據。
例如:針對以上例題出現的習題,學生首先對統計圖進行分析,其次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在教學設計中這樣的教學流程必須時刻存在,日積月累學生的解題能力也會得到提高。主旨思想就是學生獲得的信息有哪些?根據獲得信息能夠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教學具有創造性。
三、把握教材整體與新舊知識聯系
解讀教材整體,最終得出它與新舊知識間所存在的聯系。首先教師必須從整體出發,對全冊有個大概的了解,理解每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將各年級間的數學知識銜接起來,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再對各單元進行細讀,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找出兩者的結合要點,對于學生如何學習新知識也要進行探討。了解學生的思維發生著怎樣的變化,需要明確學生如何平衡舊知識,在新知識的融入中,學生學習能力與心理所發生的變化,新舊結合引發的沖突,必須通過交流與合作才能進行可持續的探究,保證課堂效率,達到新的平衡,充分掌握新知識。解讀落實到單元與細節例題,這樣才能完成新舊知識的結合與交替,最終實現教學目標與構思的統一。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下,課程、教材、理念都會發生變化。教師必須跟上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正確地解讀文本,靈活地將教材運用起來,才能保證數學教學的正確方向。在教學中,解讀文本最好的體現就是,攻破教學難點、重點,獲得好的教學效果,讓課堂因解讀而精彩。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李烈.我教小學數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