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樂
摘 要: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詳細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問題,最后提出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城市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一、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農業是農村人養家糊口的重要產業,而工業和服務業是城市地區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地區呈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城市的薪資水平以及就業機會明顯優于農村地區,因此,為了獲取較高的薪水和較多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選擇進入城市工作,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孩子交給父母照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因此凸顯。
隨著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直至2016年,相關部門又對全國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摸底排查,從排查的數據可知,2016年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經達到了902萬人,我國東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經達到了87萬人,中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是463萬人,西部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最少,僅352萬人,這三個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分別占全國總數的9.65%、51.33%、39.02%,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十分突出,我們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最終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他們的父母雙方或者一方選擇到外地打工,孩子的父母將自己的孩子委托他人照顧,這就使得很多孩子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知識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遠遠不及城市的孩子。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學校教育的原因。我們發現,學校里成績較差、心理扭曲的孩子多數屬于留守兒童,他們從小就缺乏父母的管教和關愛,這就使得這部分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他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欺負其他同學,課堂上經常開小差。(2)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影響,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老人監護,他們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觀念都十分落后,這就使得農村留守兒童難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多投入感情,用愛溫暖留守兒童的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父母為了養家糊口而選擇外出工作,他們忽視了對自己孩子的關心和教育,這就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自卑懦弱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當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首先,學校教師既要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又要重視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孔子提出了“仁愛”的觀點,他認為教師應當多給予學生關心和愛護,爭取通過愛來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此可見,師愛對于提高學校教育效率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各農村學校老師也應當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才能夠將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其次,父母也應當為孩子營造充滿親情和溫情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提升孩子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自信心,當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以后,孩子就會將這種溫暖傳遞給他人,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輔助孩子完成作業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父母陪伴是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有的父母由于繁忙的工作難以經常回家陪伴自己的孩子,這就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作業沒有人監督,他們的優秀表現也難以得到肯定。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給孩子報一些有趣的興趣班,孩子在興趣班里面既可以接觸到更多小伙伴,又可以得到老師的肯定。另外,學校老師也應當加強對留守兒童作業的監督和輔助。在日常的教學當中,老師應當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指導,如果學生的表現十分優秀,老師應當給予適當表揚,這種方式既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總之,城市化背景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學校以及父母都應當采取積極措施來加強孩子的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相關部門積極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素質教育的措施,但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依舊困擾著我們。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教育,他們的教育環境十分不理想,教育的缺失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面對這種情況,學校以及家庭都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他們應當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爭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常萌萌.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重要性[J].吉林教育,2013(5).
[2]毛乾華.探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如何處理家庭與學校的關系[J].求知導刊,2015(2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