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連懷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新課程對于我們的小學語文做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我們小學語文詩歌的教學中,需要學生將理論的課堂與實際的教學相互結合起來,在學習的時候更具有效率。圍繞著“淺析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高效策略”做出了一些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程的背景要求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朝著多樣化的方向去發(fā)展,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改革力度的加深,我們在教學中關注的問題逐漸演化成對課堂效率的提升。為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使得我們的學生可以在實際的學習中更多地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一、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詞魅力
我們的古詩詞與現(xiàn)代的白話語是不一樣的,它多以簡潔優(yōu)美的詞匯語句來表達作者的感受。在小學語文詩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古詩詞中比較優(yōu)美的句子用線畫出來,讓我們的學生進行吟誦。例如,在我們學習劉禹錫的《望洞庭》的時候,其中所用的句子就是十分的優(yōu)美。比如,在學習“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想象,通過這兩句詩歌來想象當時的場景,讓學生試想一下在一個月明的晚上,來到洞庭湖旁,湖光與秋色相互輝映,平靜的湖面沒有一絲微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學生通過這樣的想象能夠在實際的學習中感受到詩情畫意,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對于詩歌的學習也是非常的有畫面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而我們的課堂效率自然就會提高。這樣一來,再讓我們的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讀,在學習之余可以加強對詩歌的記憶和理解,讓我們對作者的用意更有一番體會。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也應當注意到我們的語氣要與相關的情境相互結合,在實際的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進入相關的情境中去,從而使得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想象進入一個全新的畫面中去。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得我們的學生在小學語文詩歌的學習中更加有效率。
二、通過整體分析,感悟中心思想
一篇好的詩歌不僅僅需要優(yōu)美的語句,更能通過優(yōu)美的語句表達出作者的內心感受。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僅要教導學生如何去欣賞優(yōu)美的句子,更要對我們的詩句進行講解,讓學生可以明白其中的背景環(huán)境,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的時候,前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對大自然的環(huán)境的描寫,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而“朝雨”在其中也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還沒有下多久,剛剛落到塵土就沒有了。“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時車來車往的街道被塵土所包圍著,現(xiàn)在一場小雨之后就顯得格外的清新,洗露出了它原本的青蔥顏色。而后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則更加直接地表露了作者的不舍之情,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在作者的一詞一句中,無不透露著對離別故人的不舍之情。當天所看到的一切景象似乎都是為了離別而作準備的,表達了作者對故人的無限留戀,這一別不知何時才可以再見。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我們的教學更加充滿活力,在實際的應用中學生會很感興趣,對于所要探討的話題也能在一詞一句中變得更加清晰。
三、加強集體交流,豐富學生閱讀
我們的學習不能夠僅僅局限于我們的課堂,在課后也需要加強我們的詩歌閱讀。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對自己喜歡的詩歌類型或是詩人進行篩選,在課外去選取一些較為豐富的閱讀材料,讓我們的知識面得到一定的拓寬,另外,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就能更加感受到作者的心思,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從作者的實際感受出發(fā),找到一些較為關鍵的部分,與作者的內心達到共鳴。對于一些不知道選取什么樣的詩歌的學生,教師們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簡單的詩歌類型,讓我們的學生首先對詩歌感興趣,然后在著手于對他們的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我們和學生之間加強交流的工作,詢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解決。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輕松愉悅,能夠更加及時有效。而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總結經驗,讓我們的課程更加有效率。
總而言之,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應當充分關注學生的內心想法,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讓我們的教學對學生更加有用,從而使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有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在不斷積累中加強自身的技能。
參考文獻:
[1]劉輝,田進龍.小學語文“讀”與“寫”能力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4(16).
[2]鄭成軍.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淺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