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3月7日報道,原題:貿易戰兵法(提示:中國寫的書)隨著世界最大經濟體搖搖晃晃地步向一場全面貿易戰,特朗普總統不停地發大寫的推特,但手里只捏著一根小棒。
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對來自中國的鞋類、服裝、電子消費品等多種產品加征關稅。而中國方面表示,若中國利益受損將“會采取必要的措施”。哪一方排兵布陣更勝一籌,從而在這場沖突中勝出呢?
實際戰爭中的一個教訓是,成敗往往取決于后方。這方面,美國有個很大不利。美國從中國的進口絕大多數是消費品——計算機、手機、針織品、服裝、玩具,關稅勢必增加美國民眾生活成本。
從特朗普的角度看,理想的辦法是國內生產救急——但那匹馬早就沒法駕馭了。服裝生產方面,美國生產線勞動人口從1990年以來已萎縮逾90%,電子行業減少近40%就業。如今,中國國內產業也轉撤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等更便宜的地方。這種局面下,就業回流美國的機會渺茫。
相比之下,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是中間產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飛機、汽車、集成電路和塑料制品為主。若中國對那些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沖擊會經過一些廠商,最后才影響到中國民眾切身感受到的口袋。
若北京選擇反擊,不妨先看看半導體業。美國1/4芯片出口流向中國,但那僅占中國集成電路總進口的3.8%。而中國商業模式的較小變化,都會對美國最成功的出口貿易之一造成沉重打擊。大豆也可能成為靶子。中國消耗了美國超過60%的豆類出口,但這份貿易僅占中國消費量的12%左右。
對中國來說,更聰明的做法可能是按兵不動、靜觀其變。更好的政策是讓特朗普征收不明智的關稅后推高美國消費者的生活成本,拒絕報復,然后以無辜的受害者自居。屆時,華盛頓勢力范圍的各國政府或許都被打動,把北京當成更友好的盟友。那對中國領導人是更大的勝利:因為正如中國哲學家孫子所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作者戴維·費克林,汪北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