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白云怡 趙覺珵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7日舉行三場記者會,中國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農業部分別舉辦記者會,聚焦民生關切,回應個稅改革、房地產稅立法、三農問題、全面脫貧等社會經濟領域熱點問題。
財政部:大家都將是個稅改革受益者
“我想告訴各位記者朋友,大家都將是今年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受益者。”在7日上午的記者會上,財政部部長肖捷確認2018年將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
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詳細解釋稱,將根據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費水平來確定個稅起征點提高的程度。另外,個稅改革增加專項扣除,除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老百姓最關切的內容,還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最后具體確定專項扣除項目的規模和數目。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季7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即將推出的個稅改革,亮點聚焦于調整增加專項扣除和勞動所得(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綜合計稅,對于以勞動所得養家糊口的絕大多數的勞動者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在教育和健康的投資方面更加無憂。
對于另一社會廣泛關注的房地產稅立法問題,史耀斌表示,房地產稅制度設計會參考國際上共性的制度性安排的一些特點,但會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來合理設計,比如合并整合相關稅種,以及合理降低房地產在建設交易環節的一些稅費負擔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進行房地產稅立法時應格外注意一點,即不能簡單地照搬國外征收房地產稅的做法,將房地產稅設置為一種對居民普遍征收的“財產稅”,更合理的做法應是把房地產稅當做一種面向少數人,以調節住房消費為目的的“調節稅”來立法。
劉尚希表示,與其制定一個全覆蓋的房地產稅法,不如單刀直入,把房地產稅當做“調節稅”來立法,目的是調節住房消費,同時兼有調節分配差距的作用。“按照這個思路去立法,更符合中國目前的實際國情和發展階段。在中國當下貧富差距較大的社會背景下,房產被很多人當做投資目的使用,面向財產性收益征稅也更合情合理”。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胡一帆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房地產稅如果實施,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將產生巨大影響,主要體現在房屋的持有成本大幅度增加,對于投機和過度投資的人而言,房地產將不再是一個良好標的,對房地產市場價格和交易量都會產生影響。
農業部:將來想當農民不容易
“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要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將來想當農民不容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向與會記者描述了農村未來的美好場景。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轉型升級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主旋律。
韓長賦還表示,將出臺重大政策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包括要貫徹“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的方針。他說,鄉村振興要真金白銀的投,也要真刀真槍干。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是落實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未來農業的發展規劃前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布局,核心內容就是產業興旺,路徑就是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鄭風田認為,中國農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機會和希望,未來國家將通過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來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精準脫貧,一個都不能少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要全面完成任務,一個民族不能少,一個人不能掉隊,不能有工作的死角。”7日下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透露的數據顯示,至2017年底,中國貧困人口已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3046萬人,貧困地區農民純收入增幅創造歷史上最好的成績。
劉永福表示,為解決因病致貧問題,除了落實好醫療保險制度,還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金融扶貧方面,通過小額扶貧信貸、扶貧再貸款、金融債三種金融扶貧產品,打好扶貧攻堅戰;生態扶貧方面,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等方式,使得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相一致。
鄭風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全部脫貧工作目前已經取得非常大的成績,還剩下3000多萬的“硬骨頭”要啃,但是到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的目標是沒有問題的。鄭風田認為,從劉永富的介紹來看,脫貧工作也在探索更有針對性措施,“扶志”和“扶智”共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