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周琴
“中風120”的普及能夠使公眾快速識別中風,在有效的“時間窗”內送達有條件的醫院,及時進行溶栓或血管內取栓,使血流再通,腦缺血半暗帶組織轉化為正常腦組織,患者得到成功救治。
缺血半暗帶: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的靶點
腦缺血半暗帶的念最初于1977年由Abtrup等根據動物實驗結果提出。此后他將缺血半暗帶的概念定義為:圍繞梗死中心的周圍缺血性腦組織,其電活動終止,但保持正常的離子平衡的結構上的完整。根據缺血程度及預后,可將缺血腦組織分為不可逆壞死區、缺血半暗帶區和輕度腦灌注不足區三部分。
半暗帶能存在一定的時間,這為臨床上腦梗死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時間窗。有學者研究認為,人類腦缺血半暗帶的存在時間為4~8小時左右。半暗帶發展為完全梗死狀態始于單個神經元死亡;隨著時間延長,死亡的神經元增多并逐漸融合,最后神經元全部死亡。在時間窗內采取干預措施,使血管再通,可能挽救處于缺血半暗帶內的腦組織。
溶栓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理想治療方法
血栓和栓塞是缺血性中風發病的基礎。理想的治療方法是使缺血性腦組織在出現壞死之前恢復正常的血流,腦組織獲得早期重灌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腦卒中研究院腦卒中研究及歐洲合作組急性腦卒中研究等系列研究的發表,人們發現,急性缺血性中風溶栓治療的有效性與溶栓時間密切相關。因而提出了“時間窗”的概念,并且公認急性缺血性中風發病后3小時內為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窗。
通過國內外大量的臨床研究,溶栓治療成為急性缺血性中風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溶栓治療的時間窗是3~4.5小時。
血管內取栓:血流重建的新方法
嚴格的時間窗、較低的再通率和藥物帶來的并發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溶栓療法的使用。近年來涌現出了采用機械方法使閉塞血管開通的新方法。指南推薦優先使用支架取栓裝置進行機械取栓??苫厥罩Ъ苋∷ㄊ悄壳爸委熂毙源笱荛]塞的主要治療方案。
取栓治療的適應證是大血管閉塞,患者存在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前循環血管閉塞必須在6小時之內。
“中風120”為缺血性中風患者創造“時間窗”
研究發現,只有3%~4%的患者能在發病后3小時內被及時送達醫院并接受診治,而且入院后患者還需要接受頭部CT等多項檢查以明確診斷和排除溶栓禁忌證,因此能在最佳時間窗內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更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公眾對中風癥狀或征兆缺乏認識。研究人員對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居民進行了調查,發現高齡人處于中風的高危期,對中風有關知識非常缺乏。
為了使缺血性中風患者能夠在時間窗內得到正確治療,必須使患者及家人快速識別中風癥狀。醫生們為此想了很多辦法。提出了一些快速識別的口訣。其中風行全球的美國“FAST口訣”就是由美國辛辛那提中風中心提出的中風簡易識別方法。
F(Face面):請患者微笑,觀察其口角是否不對稱。
A(Arm臂):請患者閉眼并平舉雙臂,觀察患者手臂是否會因無力垂落。
S(Speech語言):讓患者說一句話,觀察是否講話有口齒不清的情形。
T(Time時間):記錄發病時間是否在3小時內。
四個英文詞的首字母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英文單詞FAST(快),告訴公眾一旦發生上述情況,一定要迅速撥打急救電話,送醫治療。
但是,“FAST口訣”(或以后出現的“STR口訣”)是以英文單詞首字母拼寫為基礎的,不懂英文的中國老百姓對此卻難以理解,難以記憶。為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劉仁玉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教授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中文版中風快速識別口訣“中風120”口訣,并于2016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在《柳葉刀神經病學》雜志向全球發布。
1(看1張臉):看是否不對稱,有無口角歪斜(“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
2(查2只胳膊):雙手平舉,看有無單側無力,有一只胳膊落下來(“2”代表“查兩只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
0(聆聽語言):讓患者說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今天天氣晴朗,看有無語言不清,表達困難。(“0”為聆的諧音,代表“聆聽講話是否清晰”)
三項合起來,組成120。與中國全國醫療急救電話120相同。提醒人們若有上述三項任何突發癥狀,快打120急救電話,將患者送到有中風診治條件的醫院。
“中風120”口訣的推廣和普及,可讓中風患者或家屬早期認識中風已經發生,并立即送院診治。只有患者在時間窗內接受治療,缺血半暗帶的理論才能在臨床實踐中發揮作用,時間窗內溶栓和取栓才可以成為可能。從而實現“中風120”普及→公眾快速識別中風→時間窗內送達有條件的醫院→溶栓或血管內取栓→血流再通→半暗帶組織轉化為正常腦組織→患者得到成功救治。endprint